正确的标题应该是:
1.智叟,在什么时候,哪个言行,是值得赞美的?
2.穿越后,他们这样赞美《愚公移山》里的智叟
算了,不知道哪个标题好。(摆摊啦)
这个短文,来自今天上午课堂,某个讨论热点。(这些都可以跳过不看)
背景:1.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列子 汤问》),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讨论:愚公和智叟这个两个人物,在文章语境里和现代语境里的优缺点。
2.除了非标明之外,本文中出现的“上帝”一词,一律是“学生”的意思。咱是服务业,把学生当上帝,做不到,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也许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洗脑成功了。(这不是调侃,我是严肃的,好吗?>_> 捂脸,QAQ,但愿不会破坏下面的文风)
某组六位上帝的观点:
在课文语境中,智叟的优点之一:大胆提出不同意见。
理由:
智叟对愚公移山行为,“笑而止之”,进行了一番劝说,客观分析了现实,评估了愚公的年龄身体等自身情况。
听完后,听众中某位上帝提出了质疑,又有上帝附议分析,现整理如下。
智叟大胆提出不同意见,是一个不属于课文语境中的优点。
因为作者对愚公是认同的。(我们来玩一局愚公智叟三国杀吧)
这个认同,理由有三:
一.这番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以“智叟无以应”收尾, 愚公未被驳倒(这一局比分1:0哎)。
二.看结尾,“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无陇断焉”,这个 神话式的结局,也就体现了作者对愚公的肯定认同。(现在二人比分2:0了哪)
而且,在具体行文中,愚公被赋予了很多优点(请注意,现在是第三局了)——
(1)愚公移山的提议,在家庭会议中,获得了家里多数人的响应(“杂然相许”),还有家人提出移山的具体方案(杂曰:“投诸渤海之尾……”),可见家庭成员中不少人也有移山的愿望和具体方案,也得到了孀妻弱子的响应,他是有号召力的(什么?不同意他有号召力?只有孀妻弱子响应?对哪对哪。再薄弱的响应,那也是响应啦!再微弱的力度,也是一种力量嘛)。(2)亲力亲为,言行一致,有执行力(“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以及词句中的“遂”,很多人有拖延症哪),有自知之明(年老,“虽我之死”)却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有自信(何苦而不平)…
以上两点,从作者对愚公的态度倾向看,当他对愚公精神持肯定赞同的态度时,对愚公移山持反对意见的智叟,就成了反衬愚公的人物了。(3:0完美收官哎……&¥#@好像三国杀不是这么玩的哎@•¥%……9*)
三.从文体寓言的角度考虑,侧重在道理(寓意),而非故事人物形象本身。也就是说,故事,是为寓意服务的。
山是巨大困难的象征,愚公移山行为,侧重的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因此,在这个寓言故事,如果从课文语境去讨论,可以简化地看:愚公是正面角色,智叟是反面形象。(大反派啦,灭你没商量)
所以,前面某组同学们提出来的看法——
“在课文语境中,智叟的优点之一:大胆提出不同意见。”
在课文语境中,不能算优点。(掷地有声地)
看看智叟:(撕!名!牌!)
姿态不得得体(“笑而止之”,有点嘲笑的语气),以主观想法(“甚矣,汝之不惠”),对他人进行直接的批评,最后也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可以直接批评,也可以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过,对话姿态,最好不要居高临下)。
(求儒雅飘逸的邹忌开个班,收了智叟吧)
认为愚公移山不可行,抱着过于绝对的看法。
至于他劝说愚公时,那堆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对愚公年龄身体等情况的评估,你可以说他多管闲事,也可以说他太务实不浪漫……(凑个数?)
缺点一箩筐哪!
尽管智叟的问题多多,尽管从选入教材,编者的角度来讲,是赞美愚公、否定智叟为主的啦(心疼他三秒钟),可是,在上帝们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