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伪心理学”说不》摘

《对“伪心理学”说不》摘

作者: 番茄990 | 来源:发表于2021-05-29 19:57 被阅读0次

    科学家们提到“可解的问题”时,通常指的是“可检验的理论”“可检验的理论”的定义在科学上是非常明确的:这个理论是有可能被证伪的。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和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可证伪性标准主张,一项理论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理论必须两面兼顾,也可以说,这项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应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项理论有问题:它可能需要修正,或者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不管哪种方式,我们将最终有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理论。

    相反,如果一项理论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它将永远不能被修正,同时我们将被禁锢在当前的思维方式中,失去了取得进步的可能。这就是说,一项成功的理论并不是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理论本身就丧失了任何预测能力。

    “今天上午有雨”  vs  “今天上午有可能下雨”

    包罗万象、复杂、“模糊”、能够用来解释一切的宏大理论——这种理论的建构更多是为了提供情感支持,因为它们没打算被改变或抛弃。古尔德告诉我们,这种理论对于科学目标是无用的,无论它们多么有抚慰功能。

    心理学里一直充斥着不可证伪的理论,这也正是心理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在纷繁多变的现代世界中,这种理论千年不变。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Magee, 1985, p.43)。但是,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并不是科学的目标,因为对这种安全感的追求是以知识发展的停滞为代价的。科学是一套不断挑战原有信念的机制,在这种机制里,原有信念以一种能够被证伪的方式接受实证检验。这一特点往往使科学(尤其是心理学)与所谓的世俗智慧或者常识直接发生冲突。

    好的理论能够做出具体的预测,具有高度的可证伪性。相比于一个不精确的预测,一个明确具体的预测如果得到证实,会为产生这个预测的理论提供更大的支持。简言之,可证伪性原则的一个含义就是,并非所有理论的验证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可证伪性越高,预测越具体,得到证实的理论就越受青睐。即使预测并没有得到证实(比如它们被证伪了),可证伪性对于理论的发展也是有用的。一个被证伪的预测说明,原有理论要么应当抛弃,要么需要进行改变以解释不一致的数据。

    正是通过这种由被证伪的预测所引发的理论修正,像心理学这样的科学才能逐步向真理逼近。

    摘录来自: [加]基思·斯坦诺维奇. “对“伪心理学”说不。” Apple Book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伪心理学”说不》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rs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