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对“伪心理学”说不》是一本教你认识心理学,炼就一副火眼金睛辨别伪心理学的书籍。作者希望写书能够让人们可以不受各种“伪心理学”的烦扰,真正科学地认识心理现象、分析心理问题的入门级书。书中的方法还可以帮我们识破绝大多数的伪科学。因此,这本书同样是一本很好的科技哲学书籍,也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方法。前言:自己看了很多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书籍,以及相关的得到APP课程,对心理学产生了一些兴趣。但是很多人其实对心理学是有一定误解的,一提到心理学,他们想到的往往是星座,读心术;一提到心理咨询,他们就会认为这个人精神可能有些异常;诸多的常识性错误让我不由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而什么又是伪心理学。正当迷茫之际,恰好看见了《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然后又惊讶的发现这本书居然已经印刷第八版了,通常一本书有很多版就意味着这本书质量很高。基于以上原因,我便开始拜读这本书。
作者指出,有的心理学是伪心理学,这种心理学我们往往无法佐证。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的一个情况,为什么烧香有时候不灵?那是因为我们心中不诚。但当我们真的追根究底去理解到底诚不诚呢?我们发现这个其实是没法证伪的。再如星座运势之说:许多人都相信星座性格分析,常常感叹“这个描述简直和我一模一样”。但我们仔细对比不同星座的描述时,我们发现星座对人格的描述都是笼统的、一般性的。若是遮住星座类型只看下面对应的描述,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种星座的特点都有你的影子,例如“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偶尔也会发点脾气”、“你渴望交朋友但是也希望有独处的空间”,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的确容易令人接受,但它并不能反映出你的人格本质。
著名的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指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其实,伪心理学赖以生存的基础也跟巴纳姆效应类似,无非主要是无批判接受顺言,确认偏向。其中,无批判接受顺义指的是当某种说法貌似正确或者能让各方面皆大欢喜的时候,人们就会倾向于相信他;而确认偏向指的是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的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导致的知觉错误;正是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人们才渐渐的陷入伪心理学之中。
而真正的心理学知识是经得起各种检验的。当我们觉得某个心理学观点比较可疑时,可以去搜索这些发现是否在真正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是否通过了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指的是每一篇投到专业学术期刊的文章都要经过数位专家的评审,并将评审意见提交给期刊编辑。编辑权衡了这些评审意见之后再决定是不是发表这篇文章。但同行评审也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并不是通过同行评审的文章都必然正确,因为科学期刊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是如果这个观点不能在有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中获得适当的收录,那就很有问题了。
科学的精神在于勇于犯错,当数据与理论不符时,不断地进行修正才是科学了不起的地方。真正的危险是人们避讳将自己的理论暴露在验证中,害怕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些伪心理学观点理论要么什么实质内容都没说,要么说的是含糊其辞的玄学。而科学的理论要对世界有精确的描述和解释,更需要作出精准的预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这些理论指导我们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我们很少会清晰系统的并有逻辑的表达我们的理论,通常只有在特意关注它们或者发现它们受到某种挑战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伪心理学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往往比真正的科学要更打动人心,但其实它往往毫无价值。心理学家的个案研究和对见证的叙述都是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不能证明某一特定的理论或疗法更优越。而只有比较性信息才能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因此,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客观数字、必须亲眼目睹才相信的倾向。绝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捕捉到。
但大众有预设情境的偏见,总是希望听到与自己的想法相符的理论,来验证自己的先见之明。很多伪心理学的理论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来传播自己的理论。很多人并不懂量子力学的术语,但是不会轻视它。很多人们不懂心理学的术语,但他们会轻而相信那些所谓通俗易懂的知识,因为人们太渴望用心理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结语:为纯粹偶然事件寻求解释的这种倾向导致我们对很多巧合事件的性质产生了误解。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