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回来的第二天,奶奶来南京了。
我去接站。
爸爸和姐姐带奶奶坐高铁过来的,因为奶奶这一辈子很少坐小轿车,在很少坐车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晕车,往往稍微坐一段车晕的就会受不了,更别说长途了。
不仅仅是坐车晕,坐那种扶手电梯也晕,看着台阶快速往上跑奶奶就会受不了了,所以在上下站的时候爸爸就带着奶奶一步一步走楼梯。
总归一句话,老人家进一次城不容易,在我们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她们而言,可能就是个大问题。
奶奶这次来南京,是为了看病,在经过几次说服后,奶奶终于妥协了,愿意来南京看病了,当然,如果不是为了看病她还不会过来呢,没办法,奶奶的性格就是这么的执拗。
不管怎样,奶奶这次也算进城了,也算了却了我们的一桩心愿。
在我们正式在南京生活下来后,我们就一直希望奶奶能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因为就她一个人在老家,日常生活中肯定会有种种不方便。
但奶奶呢,性格太直,太倔,她不愿意的事情几乎没人能说的动她。
她不愿意来南京和她不愿意去看病差不多是一个原因。
什么原因呢?
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我爸,另一个是万宇爸,也就是我小叔,小叔这么些年做生意没赚到多少钱,反倒亏了不少钱,在自己都没钱的情况下怎么补贴家用呢?所以不管是万宇还是奶奶,小叔都没有尽到他应尽的义务。
但我们不能因为小叔没有尽到他该尽的义务,而就不去尽我们该尽的义务,我们该做的肯定得做,而且得想着做的更好。
所以呢,这时奶奶心里就不平衡了,意思是这么些年来都是大儿子一家在养活自己,如果再去看病呢,还是大儿子掏钱,索性,我就不去,身体不舒服就自己硬扛。
就在这个时候,大姑说了句:万宇现在还小,你还不趁着现在能走能动的赶紧去看,说不定就能看好了,万一哪天真的搞哪好坏,不是更拖累家人吗?
奶奶一想,觉得是这个理,于是才下定决心来南京检查。
其实很多时候呢,奶奶就是太懂的为晚辈考虑了,很多事情在她们看来是事情的,其实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事情,看病无非就是花钱嘛,我们又不是真的穷的揭不开锅,毕竟我们还是有这个条件带她去看病的,平时生活上省一点这钱就出来了,再不济就是迟几年买学区房,或者就算不买学区房又怎样呢?
百善孝为先。
如果在我们这一代都无法做好这一点的话,又谈何给珺祎做好榜样呢?又谈何让珺祎做好呢?
所以我觉得,所有的知识、能力、修养其实都建立在一点上,就是孝。
离开孝去谈你的人脉、工作、事业,那都是扯淡,无稽之谈。
我是家里的长头孙子,在农村都有这么一个风俗,就是老一辈去世后,长头孙子得扛着大旗在前面走,由此可见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所以往往这个角色在家族里也是最受宠的。
印象里我是几岁的时候就跟着奶奶一起睡觉了,爷爷奶奶做了一辈子的包子铺,做包子铺得早起,所以每天天没亮的时候奶奶就起来了,正常都是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在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就有乡亲们过来吃包子了,往往这个时候我就被吃包子的乡亲们弄醒了。
所以我常常在想,我这个早起的习惯是不是就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小时候有几个场景让我记忆很深刻,有一次,我起的很早,包子铺里还没啥人,爷爷奶奶也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于是我就悄没声地跑到柜台里,找到钱箱,匆忙抓上一把钱就跑,也顾不上数多少钱了,跑出来后再把钱藏到床垫子下面,没想到,就在这时,被奶奶发现了,接着也被爷爷发现了,爷爷抓住我把我训斥了一顿,然后奶奶把我拖到一边,偷偷地又塞给了我几块钱,要知道,那时的几块钱能够我们用上好几天呢。
当然,现在看来奶奶当时的很多行为可以说都是一种溺爱,但又不得不承认,通过这些行为能看出她们的确是很爱晚辈们的,她们是能做到无私奉献的。
所以,二十多年过去了,也轮到我们爱她们的时候了。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