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心说,爱情歌曲里唱的,都是与爱情相反的东西
昨晚听Mariah Carey想起来这句话。以前很喜欢的歌,突然听着不对劲。
I can’t live/If living is without you/I can’t give/I can’t give anymore (Without you)
When you left I lost a part of me/It’s still so hard to believe/Come back baby please (We belong together)
失了一个人而不能活不能给,是什么样的状态?
艺术自然有夸张的手法,可现实中陷入“爱情”之苦的芸芸众生,对于爱情的理解不也常常是这样吗?
我们总是从“我需要你”的角度出发去爱,这样的爱令人生疑。
弗洛姆说,“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则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刘瑜说,“真正的爱情,不是因为对方能带给你什么,而是因为你就是欣赏他的美好。”
转而言之,爱是一种能量,而非艰酸境遇下对生存的渴求。
就像我不愿在无聊的时候找你,因我知道那时自己内里空虚,我应该向内询问与填补。我总想把最美好的事与你分享,也愿意在你脆弱时给你力量。那力量不来自别人,正来自我心里的爱,我得不时添柴加火,才能让它一直熊熊燃烧。
即时通讯给我们以陪伴的错觉,是否也会缩短爱情的寿命,加速腐朽。想象鸿雁传书的年代,我搜集每一天的见闻,一字一句地雕琢在纸上;我一个人生活,在闲暇时想念你;这样的想念,是否会更加绵长。而智能手机的时代不适合这样的爱情,智能手机时代让我们想占有的更多,放大空虚与寂寞,淡化沉淀与等待。
2. 节日的孤独源于众人烘托
今天圣诞聚餐,大家一起举杯庆祝时,说的是“新年快乐“。一直想不通的一点是,圣诞节为何在一个没有主流宗教信仰的国家如此风行。我们爱的是那种氛围。圣诞的色调是充满暖意的,金灿灿的灯光,暖红色的毛衣与圣诞帽,挂着五颜六色礼物的圣诞树,微笑的姜饼人,鲜艳明亮的色调,洋溢的笑脸,是我们所需要的节日氛围。”圣诞好像更符合人们对于节日的审美,传统节日则是属于土地的。“
以前的节日氛围源于稀缺。一年到头吃不上的肥肉与热腾腾的米饭,在那一天可以恣意享用,节日是对稀缺的填补,因此显得珍贵隆重;到现在,节日所具有的食物、道具变得越来越寻常,它更像是饱足生活之上的添加剂,因此可有可无。如果我提前一周就预定好平安夜做实验,圣诞节做实验,元旦做实验,那些日子对我来说就只是个平常日子,不用再去考虑吃什么,谁陪我,去哪儿玩种种扎心的问题。然而孤独感来源于周围人的烘托。当大家都张灯结彩地为节日做准备,当大家都放下紧凑的工作去与爱人相拥,一个原本平常的节日就变得格外扎眼。
就如冬至那天大家都蜂拥排队买饺子的时候,师姐的一句话点醒我:“本来应该是在家包饺子,一家人围着桌子庆祝的日子吧。”我们的节日,多失去了根基,用虚浮的表物装饰。
3. 理解一首歌需要多久
万青发新专辑了。
这不是一张好懂的集子,比起首专多口语化的明嘲暗讽,这张专辑的歌词明显晦涩许多,追求工整对仗,乍一看有拼凑之嫌。然而听过之后还是被打动。是的,万青仍然精于营造脱离现实的氛围感,让我们在庸庸碌碌中抬起头,如被闪电击中。
“可听到雷声隐隐,可感到夏日来临。”
从旋律上感受,我听到泥土、雨声,看到辽阔平原,寂静山谷,蜿蜒水道,布满水雾与月光的夜。吉他的镇静、潇洒与温柔,小号的曲折激昂,像一把斧头,劈开太行山脉。
“鸟兽明语,危险消息;自然友谊,自然躲避。”
“新语言,旧语言,该怎样回答不眠的时间。”
在歌词上,我并未过多地解读与懂得,也并不急于这样做。有丰厚度的音乐,需要与特定的生活阶段契合,在某个时刻给予你顿悟。就像高中听张悬,只觉得旋律古怪,歌词难懂,却还是沉浸其中,日日哼着那并不懂得的歌词。那会是某个时刻揭开谜团的钥匙,是未来的隐喻。我习惯于这样与音乐共处的方式,长久的浸润,它们会回馈我一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