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能力迁移》1.3章,用尚未成形的想法解决新问题。
我的摘录和感受。
第一,学得最有意义的课,与日后工作不相干。应该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学非所用,本来以为是在中国是这样,原来在国外也一样。
作者说他学了商务图书写作课、写封面故事,这些课听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
第二,十周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全部著作,了解他的跨界人生。
这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新生,开课第一天的任务。那是将近3000页的激情著作,有些是杂乱无章的。
撰写6~8页的中期小论文只是一学期中的小任务,重头戏——期末大论文更为艰巨。
要求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某一方面为主题,在其所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
第三,听上不可能的事情:这么多著作怎么能全部看完?怎么会全部理解?
就在陷入绝望之际,作者突然领悟到一个全新的学习方法。
使得他每天都能专心致志伏案阅读到深夜,略过平常叙事的长篇大论,着重看每一次新的道德失范。
他开始用圆珠笔而不是黄色荧光笔做批注,很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上就被他写满了少年轻狂的评语。
虽然后来看,那些评论都是空洞无意义的,但这没问题,慢慢地他可以去粗取精了,最后能顺利结课了。
几十年后,作者仍然保持着那些不拘一格的习惯。
事实上,这些习惯,对作者人生中遇到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时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四,学会如何用尚未成形的想法来解决大问题,以此舒缓身心俱疲的状态、继续奋斗是重中之重。
基础新闻专业课程教人如何将别人的讲演改编成一篇新闻报道,那些专业的课程使人具备求职资质。
当老板质疑:这只菜鸟到底有没有工作能力时,它们助人轻松通过试用期的考验。
之后,当作者想做大篇幅专题报道、写长篇小说时,“新闻学101” 并不能有助于他想法的实现。
而他在另辟蹊径学习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却帮助了他。
第五,教授因为作者和同学在大项目执行过程中准备不足而大为恼火,拂袖而去。
他们仅有十周的时间审视失败,自谋出路。
当他们对海量信息应接不暇时,怎样才能保持住现在的状态而不沉沦?
教授可不会让他们不劳而获,他们必须快速找到解决办法,也就是要靠自己一点点推动进展。
一周又一周过去了,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他们逐渐步入正轨。
第六,学会如何在逆境中奋斗,是非实用学科教育的特点。
只要接受了非实用学科教育的人,都会受益匪浅,实现抱负。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充分利用非实用学科的优势为自己塑造了完美的职业生涯。
拥有什么专业背景不重要,哲学、英语、社会学,或者其他任何人文学科,只要受过人文学科训练,就会有更多途径融入世界,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被加薪。
有人说:这种教育的好处就是“使之具有卓越的专注力和艺术表达力……大胆假设、随叫随到、新的知识立场……知己知彼的能力”。
我的思考和行动是:
1)遇到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时,自己琢磨,找不同的解决办法;
2)阅读后要做分析和评价,写出评语;
3)学会抓住重点,去粗取精;
4)有想法就去试,不一定等到想法成形才用起来;
5)在有限的时间里,审视失败,自己找出路;
6)一步步推进,在没有外人的帮助下,也有可能做成事;
7)在逆境下,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