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问题。比如总有家长抱怨孩子之所以管不了是因为被爷爷奶奶惯坏了,没养成好习惯。一方面这本身就说明一家人对孩子的要求就不一致——这种家庭两代人关系往往就有不和谐之处。再就是父母没尽到监管和引领的责任。
孩子最亲的人是妈妈,为什么那个上了学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妈妈在一起,愿意在爷爷奶奶家呢?
有的妈妈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方式方法真的是让孩子难以接受。比如,有一次我讲完课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页练习题,有不少家庭布置的是两页、甚至三页。还有个孩子被要求:错一个字罚写一张。这位家长看上去是在管孩子,其实是在用这种折腾孩子的途径排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孩子战战兢兢,就盼着妈妈赶紧去上班。
这种父母说起来振振有词,可“为了让孩子成才”。这个解释更像是一个借口,因为孩子其实一直承载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父母的负性情绪的宣泄。只有亲子之间关系亲密,对事情能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才能一起奔向成才的目标。亲子之间如果都没有起码的信任,互相对抗,“理想”的泡影也只能破灭。
还有的家庭孩子妈妈确实在努力教育孩子:及时发现错误指出来,循循善诱讲道理,奈何孩子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仔细观察发现,在家庭中妈妈的位置就是个保姆,孩子爸爸根本不支持,观点也跟孩子妈妈不一致,对学业没要求,认为男孩子快乐长大就行。对于父母之间的疏离孩子是最敏感的,他无法言说内心的渴望,就只能不断制造问题,迫使父母为了他变得更团结。
可见孩子的所谓“问题”只是个外在的现象,根源不只在孩子身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反思家庭成员的关系,反思我们自身有没有“症结”:内心的焦虑、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家庭的矛盾、过高的期待……都会无形之中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干扰。。
当一个人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会怎么表现呢?他会看着谁都不舒服,他会把他的不舒服投射到别人的身上,去抱怨别人指责别人,他总觉得是人家的问题,而对别人的抱怨恰恰是自己问题的存在证明。
古人就讲究“反求诸己”。遇到问题,不急,先想想自己在哪儿?把自己的情绪安顿好,找准位置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