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完试后,找学生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考试的得与失,已经成为我当班主任的常态化工作。
“嘉楠,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啊,有好几门都退步明显呀。”
我的话音刚落,孩子的眼圈就红了,大颗大颗的泪珠滚落了下来。
嘉楠这孩子进入初三以来,学习一直很勤奋,这次的成绩下降也很出乎我的意料。
我递了张面纸给她,安慰说:“老师知道你看到自己成绩下降,一定很难过,很委屈。老师找你来,不是批评你的,是想帮你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
嘉楠擦了擦眼泪,说:“老师,我真的是很努力了,我每天都学习到很晚,周末也不敢出去玩。老师,我是不是就是比别人笨啊?”别人一篇课文读几遍就会背了,我花比他们多几倍的时间还背不好,还有做数学题,也比别人慢,有的题目想好久都没有头绪,有的同学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了……”
孩子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一股脑儿地将自己近阶段的辛苦,委屈,无助统统倾诉了出来。看着孩子那痛苦的表情和无助的眼神,我的心里也如针扎一般。其实,像嘉楠这样的孩子在班上还有好几个,她们态度端正,学习刻苦,文静内敛,但学习成绩就像是温吞水一样,毫无起色。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在这些孩子身上付出和收获为什么就不成正比了呢?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在和孩子的深入交谈中,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大原因:
一、不能合理、科学的安排学习计划,顾此失彼
初三的学习任务重,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七大学科。很多孩子面对这么多的功课,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安排,顾此失彼。比如嘉楠前段时间花了很多的精力在英语上,她说英语自己的弱项,希望“勤能补拙”,但到了期中考试,自己的英语虽然进步了一点点,数学、物理又退步了不少,结果总体还是退步。因此,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要有专门的复习时间,每晚复习两科,一文一理,三天一轮,周末一天再将两轮复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个梳理,查漏补缺,这样就能做到“日日清,周周清”,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
二、不懂得劳逸结合,耗时低效
我发现这些平时用功而成绩并没有突破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看起来很努力”,实则学习效率太低。有的孩子晚上学习到深夜,很多家长还抱怨老师作业布置太多,其实不然。比如,按照规定时间1节课就能完成的练习卷,在家可能就会花上I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每门课都是这样拖拖沓沓的,那么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 ,孩子也会陷入到疲劳战中。而长期的疲劳,得不到休息,学习的效率就更低,长此以往就会恶性循环。而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计时,这样孩子在做作业时,就会高度集中,效率也就会提高。完成一科作业后,可以休息10到20分钟,以更饱满的状态进入到下一科的学习中。
三、焦虑心理导致考试的失常发挥
其实很多的孩子都多多少少有效些考前焦虑,这是很正常的。看有些孩子心理压力比较大,父母对其期望比较高,考前焦虑就比较严重,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发挥。不少孩子反应,平时做练习还可以,就是一进考场,大脑就会出现一片空白,平时非常熟悉的定理,概念都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因此,进入初三,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情绪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望也要恰切,让孩子能够“跳一跳,摘到果”。
初三的学习是紧张的,繁忙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埋头苦学。当我们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请不要首先否定自己的努力,努力学习到什么时候都是对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停一停,抬起头来,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不对,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习得终身受益的学习力更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