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五世纪,一队马车在滚滚烟尘中,颠沛流离于东周列国,无论停驻哪一个国都,这队人马都没能稳固地停留下来,七十二弟子拥簇着一位老夫子,游说于春秋大地。
公元前二世纪,平民出身的刘邦苦于皇宫内的肆哗,适是时,老夫子的学派传人叔孙通请求刘邦由他制定朝见皇帝的仪式,老夫子的学派才有立足之地。
公元前一四零年,汉武帝少时,董仲舒的万言书,奠定老夫子的学派在中华大地二千多年不可动摇的历史根基。
公元六世纪,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一代明君李世民看着鱼贯而入的进士,兴奋地说:“天下英雄皆入吾綔”。真正确立了教育是为国家机器实行文治的工具。
鉴古论今,今天我们回到教育这个话题。
教育对国家机器而言,是维持国家机器有序运转选拔人才的工具。
教育对民众而言,是安身立命学得十八般武器卖与帝王家的谋生工具。
社会上热诟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离不开这两个目的。还是邓公的话说得好,无论黑猫白猫抓着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掐架多年而不分胜负的缘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它就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1999年的大学扩招,非议颇多,其实那时的扩招,不是教育的需要,是国家机器的需要。1997年国企改革,大量职工下岗,随即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私企同样受到冲击,1998年失业率达到7.9%到8.5%,面对经济困难,中央提出拉动内需,扩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虽然大学扩招在当时及现在仍存在一些弊端,但十几年过去了,高考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是因为国家选拔人才仍是从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中选拔。当今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不能抹杀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基础作用。
当满大街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屈尊就业,出现用工荒时,国家指导性意见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当民众在国家的迷魂大阵中,摸不着北的时候,蓦然发现211、985依然是象牙塔的顶端。中国民众安身立命光宗耀祖有了方向,就是经济发达的江浙,在万般不再是下品的情况下,唯有读书高的宗旨依然没有变。
将教育的两个目的有序结合的最佳个案是河北衡水中学等一批所谓的“高考工厂”。
国家需要人才!衡水中学仅2013年就输送清华北大学子104人,70人考入香港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吻合了国家的需要。
民众需要谋生的工具!衡水中学已毕业学生孟隋说:“在衡水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衡中是当地学生家长的希望所在,是底层人改变命运的战场。成功就得努力,底层的成功尤其需要更大的,甚至更疯狂残酷的努力。在理想状态中,青少年应该是自由自在,轻狂放纵的,但是这理想状态只会让高考失败,从而耽误一辈子,教育需要一种必要的牺牲---这是由牺牲与获得的关系决定的。”这席话真实地道出了教育是民众安身立命的谋生工具。
衡水中学每年一本上线率达83%以上,一只脚跨进衡中,意味着另一只脚跨上了名牌大学。当专家非议衡中为“高考工厂”,我只能感叹,专家利用话语权,在削夺民众谋求上升的空间。当民众非议衡中为“人间炼狱”,我只想反问一句,能走得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得过日本佬的男儿,是不是中国好男儿?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具有这种精神的衡中学子,还有什么国家重任个人责任不能担当的呢?
当然也有不通过学校教育就达到安身立命符合国家机器运转的个案。如富豪阶层,他们的子侄可能会另辟蹊径,不通过中国的学校教育就达到安身立命,这就是社会上所说的学的好不如生的好,例如王思聪等人。
还有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精英阶层,他们能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帮子女规避学习中的苦与累,帮助子女成长,达到安身立命。其中最有名的案例是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郑亚旗小学毕业后,由于厌学回家,郑渊洁决定自己亲自教育,给他编撰了有趣的教材,三年后,郑亚旗学完了中学六年的教程,从这所特殊的“学校”毕业了,18岁开着奥迪A6做的第一份工作是超市搬运工,18--21岁在北京某报社网络技术部就职,22岁创办《皮皮鲁》杂志,现任《皮皮鲁》杂志主编,在他的每一步成长中,能少得了郑渊洁的荫庇?这不是普通民众能复制的。
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说,教育就是工具。
为什么说教育是工具,而非传承呢?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这两句虚话的苏联已解体25年,但这两句话却被中国教育专家奉为道德圣典,枷在教师的脖子上,使其喘不过气来。
教师就一普通职业,他通过这一职业安身立命谋求生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县级以下中小学教师由于收入的原因,地位越发降低,处境越发艰难。教师就是维系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一颗小螺丝,担当不起“太阳底下最……”“人类灵魂的……”的光荣称号,他的工作就是生产出符合国家机器需要,能使民众有安身立命谋生手段的合格产品。把这一职业做到极致的,还真不能不说到衡水中学的教师们,既使自己有尊严地安身立命,又为国家和民众生产出最合格的产品。
为什么非传承呢?
传承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中,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质疑,揉合古今中外精萃,加以创新后发扬光大。而我们的基础教育是这样的: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都是在国家机器的统一调配下进行的,学生几年如一日接受着亘古不变的知识体系,教材略有变化,也是围绕着国家机器运转。几十年刻板如一日的教书生涯磨灭了教师的朝气,使教师成一工匠,教师能传承什么样的思想给下一代民众呢?又有什么样的思想可传承呢?
真的不要把教育神化,如果教育能达到前面两个目的,那么教育就尽到了它最大的功效,为国家机器和民众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至于传承,则要高级得多,它需要民众在安身立命后,进行质疑思辨,疲于奔命的民众无暇于此。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是传承不了思想,它只是机械地消化吸收,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无需质疑和思辨。
倒是古代有很多民间教育,真正把教育作为传承,如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的岳麓书院,就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湘江人杰,连毛泽东都受到了它的熏陶,它真正做到了教育作为工具和传承的统一,使中华文明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还有创建于唐贞元年间的白鹿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等。
当还有人质疑衡水中学时,我只想说,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必有衡中。
当还有普通民众自欺其人地说:“我不想小孩活得那么累。”
我笑笑,要做一个殷实的仓鼠是件容易的事,想做腾云驾雾的蛟龙,从鼠到龙要经怎样的历练,你懂的。
最后我想穿越二千五百年,在三千人的随从中,掇住老夫子的衣襟,告诉他教育是工具,而非传承,央他在某一小国,安身立命,只怕老夫子会愠怒拂袖,割袍断义,逐我出师门,因为老夫子奔走春秋大地,传承的是思想。
站在时空里,遥望二千五百年前的烟尘,我想起了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