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读张宏杰的这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更改了我原来的很多观点。历史可以如此解读,通过事件联系背景,历史可以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第一张面孔:历史的惯性之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有农民情节的开国皇帝,也是有一位完美理想情结的皇帝。
即位的第二天,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五,朱元璋就对身边的大臣说:“创业难, 守成更难。”甚至因为忧惧而失眠,“我回顾创业之艰难, 现在日不暇食,夜不安枕”。即位第三天,他又谆谆告诫大臣们, 要高度注意一切危险的苗头:“忧患之来, 常始于细枝末节。明智者能从无踪无形中嗅出危险的味道,而愚昧的人在事情已出现萌芽时还毫不在意。”
刚刚登上皇位不久,他就下令设专人,每天五更之时在城门的谯楼上吹起画角,高声唱道:“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
之所以要竭尽全力“保家”,不仅仅因为来之不易,也是因为以血得来的家业一旦失去必须这样,也要以血来偿。
读这几段文字,让你觉得这位皇帝忧患意识特别强。但是随着权力到手,杀戮成性的他,越来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一意孤行。也许,专制的结果就是用一人的观点代替所有人。如果不是圣明之人,这是极为危险的。
好的历史能够让你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还能够关照现在,思考未来。通过朱元璋可以了解明朝之前的封建统治,也可以了解清朝的一些历史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文革期间的一些事情的历史渊源,对于把握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管理体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更能够思考现在当下存在的僵化的、形式的、官僚的东西为何难以根除。看历史,更能够坚定方向,中国人只有走自己的道路,立足现实才能更好的发展。多读历史书就是用借鉴历史的经验,从而寻求更好的发展。
看到了朱元璋“设置证明信”一章。我们今天的很多事情原来在历史当中都能够找到。现在是疫情防控时期进出小区也需要证明信。目前,小区物业是权力最大的单位,一下子不知怎么办好了。本来小区物业是管理服务的,而这种授权一下子增长了他们的权利欲。本来一个小区居住,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没让提供介绍信,我们有的老师提供了介绍信,他们说不是打印的不行,有的说不是统一格式的不行,有的说介绍信上没有身份证号码不行,有的说介绍信上没有领导签字。原来规定一家可以两天出去,一个买菜的,现在说出去买菜也不行。他们一定有充足的理由:上级规定;为了安全;特殊时期。一个平凡的人一旦拥有了权力,马上姿态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有些管理者根本没有法制意识,而是拿着上面的一些规定机械的执行,或者按照好恶行事,甚至有的人故意以此百般刁难,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其实这都是封建遗毒在我们身上的反映。时代发展到今天,法律所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不是随便就能够剥夺的。这也是文革之后人们痛定思痛的结果。
欧洲人有一句话:比起无政府主义,更让我们警惕的是独裁。这个观点有一些极端。其实权力和自由的博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任何的权利都是争取来的。无非这种权利是代表着个人还是代表的集体而已。
第二张面孔:权力的奥秘之朱棣
朱棣属于非法抢了他侄子朱建文的皇位,因此得“义正辞严”地强调合法性,也用事实证明他还是有能力拥有这个皇位的。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他老爹朱元璋的失误。明朝历史上,留下有意义的事情,除了他老爹,就是他办的。《永乐大典》的编修,建造北京城,郑和七下西洋,扩疆开域,明朝最夺人眼球的大事几乎都是他做下的,在他的治下,国力强盛,人民富庶,政治安定,文化繁荣。他在位期间,每天四鼓即起,常常工作到深夜,根本没有休息日的概念。五次出征蒙古,还常年巡行在外,以至没有几次能在京城庆祝自己的生日。也真算得上鞠躬尽瘁,但是死后也仍是骂名不断,原因就在于他的手段之残暴。
他所信奉的:只有不对别人寄予希望的人,最终才能成功。
天下大义的道义力量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利益做后盾,任何道德戒律都只能是空洞的口号。
书中引用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让很多读书人很难认可的观点:人民宁肯辜负一个自己爱戴的人,也不会违背一个自己畏惧的人。朱棣估计与马基雅维利心心相通,如果一同著作,朱能够写得更加精彩。
因为受道德的折磨,朱棣努力工作,坚信能使君主应得高度评价的莫过于伟大事业和非凡举动。总是干完一件大事便又筹划另一件大事,让臣民应接不暇,不知所终,每当看到结果则有目瞪口呆。这些行动一个接着一个,此一行动和下一行动之间不留一点空隙,人民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能够被利用来反对他。如果真要遇到了这样的君主,哪怕道德上有缺陷,毕竟还能够造福老百姓,也是不错的,怕就怕在位上如泥塑的菩萨,啥事也不干,油瓶倒了也不扶,这样才是人民之患。
第三张面孔:偏执症患者海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海瑞是清官,道德的完美主义者,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意志坚定。
读到海瑞时,突然觉得这本书应该是近段时间写的,可是细看了序的写作时间,是2005年,怎么和现在很多事情如此相似。后来,看到书中很多文字是引用了吴晗的《朱元璋传》,那是解放前的事情吧,可是怎么把文革之中的很多场面再现了。历史有那么多的重复,还是无法离开这些规律。那么我们今天,又该如何走好今天的历史呢?
有一段叙述海瑞家庭生活的文字:
海瑞对孩子的教育严厉。对自己的女儿从小就进行男女授受不亲的教育。一天他见五岁的女儿在吃饼,就问是谁给的,女儿答是小童。海瑞大怒:“女孩子怎么能吃男仆的饼,你饿死吧,这样才不愧是我的女儿!”这小女孩也颇为倔强,竟然真的从那天起不吃东西了,家人百般劝解也不管用,终于在七天之后活活饿死。
在他的眼里只有道德没有生命,这种观念影响了孩子,影响了周围的人,多么残酷的一面。
第四张面孔:一个开得过分的玩笑之魏忠贤
一个文盲,一个宦官,能够批阅奏文,指示国家大事,也算是权力畸形的结果。但凡这皇帝还有点儿公务员的样子,也断然不会如此。魏忠贤的经历又一次诠释了,历史也是可以开玩笑的。但历史毕竟是无情的,一切都会归于平淡,把一个人捧得多高就会把他摔得多狠。
第五张面孔:在劫难逃之张献忠
不想去说他了,就是一个屠夫,一个疯子。四川省,当年基本上被杀没了。农民起义,并不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张证明了,起义是减少人口的重要原因。人口减少到什么程度?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全蜀约合九万人,不及他省一县之众。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恶人,后人居然塑像,受到人们顶礼膜拜。正如今天我们对于某些恶人,并非人人唾之,而是格外尊重一样。
第六张面孔:无处收留之吴三桂
上中学时学过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所作的《圆圆曲》,其中一句“怒发冲冠为红颜”,很为我们这些男生受用:为了爱情,就得有激情。长大后,了解了一些历史,更有些迷惑:吴三桂到底是顺应历史的识务者还是汉奸卖国贼?吴先叛李自成,可是李自成的抄了他的家,李的部下抢了他的女人。他转身投了皇太极,成了清的马前卒,平天下出了力。康熙执政撤三藩,要剥夺他的一切,他转而起兵。
一个人无法选择生活的时代,你只能在现实中挣扎,为了道德还是为了生存,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在我们通过历史来透视人性时,发现个人哪怕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竟然是那么苍白。如果我们生于那个年代,我们又该如何抉择?是选择道德上的卫士,还是偷生于现实之中?
说说可以,如果我们真要处于那段历史,可能并不简单。
第七张面孔:血液里的海水之郑成功
郑成功是南明王朝的民族英雄,不是抗清,而是因为收复台湾。收完台湾之后,发现主子没了,南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灭了。
郑成功其实出身海盗之家,也是海上贸易者。从荷兰人手里夺取台湾,并非远大的志向,而是为了躲避大清的追逃。用了两万多中国民间的海上武装力量打败了两千代表欧洲先进势力的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如果中国人的阳刚之气,能够保持二百年,那么后来的西方坚船利炮也未必能够打开中国的大门。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绝非戏说,而是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再现,让我们震惊——原来这些人物是这样的!从而,我们能够对历史有更多的自我认识,也会对我们今天身边发生的事情多一些审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