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大伟哥"爽约"事件挖掘暴力行为的逻辑

从大伟哥"爽约"事件挖掘暴力行为的逻辑

作者: 007曾瑞英 | 来源:发表于2019-10-14 23:58 被阅读0次

语音练习加场

21天非暴力沟通训练营于国庆节之后,即10月8号正式开始啦!

幸运的是,训练营的亮点及核心在于:语音练习。在线的练习、角色扮演可以增加大家的体验感,把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总之,大家翘首能够参加语音练习

不幸的是,语音练习时间在早上和晚上。早晚没有时间的同学就会遗憾错过语音练习。

幸运的是,最帅的大伟哥发起自由组团。于是大家激动地接龙了。


1.jpg
2.jpg

不幸的是,时间指向12:00的时候,大伟哥说他临时有事。


3.jpg

于是乎,隔着微信聊天的界面,有人在疑惑,有人在自责,有人在抱怨。


4.jpg 4-.jpg

幸运的是,中午12:40,瑞英在微信群连线倾听松妈,案例就是此次的“临时有事”事件。

倾听松妈的感受需要

观察:原本预定中午12点的语音练习场,松妈准时到了。在11:30手头有活,她就有点着急,后来如约而至,发现直播间没有人,她有点疑惑,有点困惑,又在微信群发现大伟哥说临时有事,她有点失望,她认为如果不能如期参与就要提前安排。

“身体感受”
松妈是北京工作坊的学员,她捕捉自己的感受很精准。
我引导她,把注意力给到自己的身体,他说当自己紧张生气的时候,胸口会发紧,会有点压抑。肩膀也会紧张。当他担心焦虑的时候胃有点不舒服

“过往模式”觉察
在过往经历中,她非常少去表达自己,去争取主张自己的权利,而忍受或者压抑自己。
觉察到这个模式,我问她,你这么做的一定有好一个很好的理由。
她说:自己有点害怕冲突以及害怕被拒绝。所以常忍着,除非自己非常的愤怒才会选择说出来,整体自己的状态是比较拧巴的。

“看重的需要”
松妈觉察到自己十分看重守时承诺,还有成长以及尊重,因为自己早上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他很渴望通过练习来自我成长。

“请求”
最后我们引导松妈去跟大伟哥非暴力表达:内心的吼叫。宋妈用非暴力沟通的4步骤去表达自己。

“需要冥想”
引导松做深呼吸,去链接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需要。最后释放自己胸口的紧张感,让情绪自由,自己也自由。

面对同样的事,你有不同选择的自由

不幸的是,有人在微信群反馈作业很难,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我求助教练团队。

幸运的是,大伟哥说真实的案例最有效,于是他提议今天的意外拿来作为案例,让大家做4个选择。

大家纷纷提交“4个选择”的作业,当我浏览完大家的作业,我感到震惊,感慨,启发,释怀,最后感恩。摘录如下:

昨天中午大伟哥提议讨论,你准时来了,可练习却没准时开始。请文字说出你的4个选择。

认真的自己也有错?

A:
1.指责大伟哥:怎么回事,约定好的时间,却不能按时开始,真的是太没规则了。
2.指责自己:人家都不把这事当事,就你自己这么认真,看,又浪费精力了吧?

3.自我同理:我比较看重规则,约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我做好自己就好了,如果时间等的久,我也可以提前退出啊,毕竟是临时起意的事情。
4.同理他人:大家都挺忙的,随机的安排嘛,不太准时也很正常,大家能练习一点也有收获啊!

准时的自己也有错?

B:
1.指责大伟哥:怎么搞的?时间都过了还不开始
2.指责自己:我怎么总每次都这么准时呢?

3.自我同理:我准时来了,就不会担心让别人等我。
4.同理他人:大伟也不容易,可能还有别的事忙,再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先开始讨论。

早知道慢慢来,早知道不来了。。。。

C:
1.自责:早知道慢慢来,着急忙慌的赶过来,刚才的事为了赶这个时间,也没做好。
2.指责:怎么订好了时间不过来,大家都提前安排时间了

3.自我同理:看到爽约感到失望和沮丧,需要看到大家和我一样喜欢并参加到练习中。
4.同理他人:提前预约时间,让大家刻意练习,友爱。一定是临时遇到了推不开的事情,才没及时赶过来。要学会体谅别人,爱心最需要理解和支持。

怀疑是自己这个人有问题。

D:
1.自责:是不是大家都不愿意跟我一起玩。
2.指责:大伟哥真过分,一点不守时。

3.自我同理:同频的人才会相遇,我这么可爱,大家会乐意跟我玩耍聊天的
4.同理他人:大伟哥提议的,现在应该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在忙,要不然肯定会准时参加,刚好可以午休啦。

自己早该猜到了,巴不得自己有神机妙算。

E:
1.自责:怎么没看清楚报名有多少人呢,人少有可能被取消呀,早就该猜到了。
2.指责:说好了要讨论,怎么都不守时,只郁闷的是居然还被取消了。

3.自我同理:我需要被守约定,因为没有满足我这份需要,我感到有些愤怒,有些烦躁。
4.同理他人:他们有人可能是需要午睡,可能临时有事所以没能来参加呢!他们需要被理解。

F:
1.自责:练习没有准时进行,我为什么没有主动联系相关人员?如果联系了,或许就不用这样等了。
2.指责:
为什么说好的开始而不开始呢?既然说好了,就应该开始。不能因为人不齐就不开始啊,毕竟还有人准时到啊。我感到一点失望,不开心。我看重承诺,规则,效率,秩序。

3.自我同理:我已经按时来了,遵守约定了。很好了。
4.同理他人:组织方也想大家都能有机会学习,毕竟如果一次课重复上多次也会造成人员的浪费。没有按时来的,真的也许是忘了,或者有更紧急的事情。

责怪自己不懂变通。

G:
1.指责大伟:你提议中午讨论并制定了时间和方式,可你自己却没按时出现。我感到生气,因为我重视时间和承诺。
2.指责自己:这个讨论又不是很重要的会议,怎么不能允许别人因为临时有事而取消呢?我是不是太认真了?太傻了?我感到沮丧,因为我不懂得变通。而且,我进入直播间也不是很早,可能早到的人看到没人就走了,我也是造成这次讨论没能进行的原因之一,我有责任。

3.自我同理:我感到失落,因为我重视承诺和练习、成长的机会。
4.同理他人:他没有按时来,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脱不开身,他也许感到自责,伤心,因为他需要理解和接纳。

有一位学员直接选择同理他人。此人必有慈悲之心。

D:
1.指责大伟哥:
2.指责自己:
3.自我同理:
4.同理他人:大伟哥主动付出组织活动,临时有事不能来,这很正常,任何状况都是好的安排,真实的情景就是最好的自我觉察和锻炼,谢谢参与者的共同促就。

这个案例带给我的启发:

我想邀请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自责和指责他人”这两个选择上。鲁米说,在对与错之外,有一遍田野,我们将在那里相遇。

那么,如果是在对与错之内的这遍田野呢?我猜,我们将在这里遇难。哈哈哈!

暴力沟通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呢?

当对方做了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或者是你认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你内在不舒服了。

“我这么生气,是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是你的行为,让我生气的!所以我要惩罚你!”

“我这么内疚,是因为我有这个行为。是我的行为导致我不舒服的。我这个笨蛋!”

如上,暴力行为的逻辑根源是,因为你的行为引发了我不舒服的感受,所以我想惩罚你。或者是自己的行为导致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所以想惩罚自己。这个过程当中,你认为对方的行为引发你的感受。

我们再来看一下上面这个例子。
观察:大伟哥原本安排12:00语音连线,结果时间到了,他没有如期出现,他临时有事,没有如期出现
感受:不舒服,生气,不爽
"豺狗逻辑":分对错。因为你没有,及时出现,我才,不爽。

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从事情到感受,中间还有什么呢?
回答:自己的这颗心。

信念

你内心感到不舒服不爽,生气的真正原因,不是对方没有如实赴约,而是因为你的信念,应该思维。而这些早就存在了,只是对方这件事情,唤醒了你这个信念,从而你身体对大脑的思考做出了反应,从而产生了对应的感受。


ABC.png

而这个信念背后,反映你什么样的需要呢?你可能需要尊重,需要言行一致。

你生活历程中,尊重,言行一致,这个需要无数次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建立这样的信念系统。而大伟哥这个事件,对你整个信念的建立起不到0.1%的作用。

加入心:需要

对方的行为刺激到你,尊重这个长久以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从而促使你身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正是因为你这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你才感到愤怒,生气,委屈。

比如,动车晚点,有些人会骂骂咧咧,同时还有些人可能会拿起书安静阅读,并且暗自庆幸,有多余的时间可以休息。

所以是对方的行为(晚点迟到),刺激到你的需要,而你未被满足的需要,引发了你的感受,感受的根源在于需要。

我是一切的根源,向内探索这颗心,切断外在与感受的直接连锁反应。

心理学家弗兰克曾在纳粹集中营呆了很多年,他有一句名言,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间隙。人的所有幸福自由和选择都存在于这个间隙之中。

而这个间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当我们能够时时刻刻反观我们的内心。明了自己的新明了自己需要的时候,在同样一个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用可以用做出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把人能量消耗在指责自己和指责他人上。可以有不同的空间作出选择。

明心见性

如果你真的需要尊重,需要言行一致,那么你感到不舒服生气的信号就在提醒你,这个需要很活跃,并且它没有得到满足!

那么如何去满足你,尊重言行一致的这些需要呢?

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提前跟组织方沟通,看是否有什么变动。在平时跟人打交道过程当中,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争取自己发声的权利获得,至少自己先尊重自己。多去珍惜自己的,多去倾听自己,珍惜自己可以发声的权力或争取自己可以发生的权力。。

当你发现你可以做很多的策略,你可能还会感谢这件事。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刺激到你的需要,让你有这个机会去觉察和反观自己,并且发展更多的策略来满足这个需要。

豺狗模式:他们的行为导致我的感受

长颈鹿模式:他人的行为刺激了我长久未被满足的需要,并且需要引发了我的感受。这份觉察在提醒我采取策略去满足这个需要。

视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视界中

我们每个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界。
同样是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中完全的不一样。

ABC理论告诉我们,同样的一个刺激事件,在不同的信念系统下,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成为自己信念和情绪的主人,就从“心”入手。去觉察刺激和感受之间的”需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大伟哥"爽约"事件挖掘暴力行为的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ad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