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人说,他三年读了20本书是不是有点少?怎么说呢,如果按正常的阅读速度来说的话,这个阅读量是有些少了。
但是,读书并不是以数量来取胜,而是重在质量。还有每个人阅读的速度都不尽相同,这个没有什么可比性。
假如我们按每周阅读一本的阅读量来讲的话,那么一年下来就能阅读52本书;如果按一个月阅读一本书来计算,那么一年就是12本书。
一周读一本的量比较合适,这是按300-600页的书来讲。这个不是绝对的。
比如像《论语》、《道德经》这一类书的,一年读一本也可以。如果是畅销书一类,一周读一书也算比较少了。
有的人看书的速度比较快,一年的阅读量在300本左右,我曾经看过一本书,这个作者一年的阅读量是700本书。而我们平常人远远达不到300-700本的阅读量。
我自己过去读书没有统计过数量。统计数量是从前年开始的,那会还在全职上班,自己就利用通勤的路上读了48本书,去年开始只做兼职工作,阅读的数量要比前年翻了一番达到了96本的阅读量,今年到目前为止完成了106本。
前面讲过,读书不是数量为标准,而是以质量为准则。也就是说,当你读完一本书时,书里的知识点你能把它用多少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才算是做到了有效阅读。
有些人说,读过的书记不住。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而是要把书的知识通过内化后形成自己 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同样阅读一本书,有的人就能从中收获许多东西,而有的人就是只读过一遍。这就是有效读书和无效读书的区别。
我朋友几年前就对我讲过,她也想读书,但是就是记不住,所以一直就没有打开书读起来,直到现在,她也没有读过一页书。
要说读书的数量多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我们说量变就会引起质变,这是一点没假的,我自己就是从量变质变的过程。
没有量的积累,也就很难达到质变。所以,阅读初期时,不管什么类型的书都要涉猎一些。当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时,可以进行主题阅读,也就是一个行业的经典书籍至少读十本,这个真很有用。
我去年就进行过两个主题阅读,也就是一个主题至少读了二十本以上的书,这种阅读对一个专业的知识点收获可以说是巨大的,而且从这些方题阅读中能让书里的知识点能很快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
所以数量多也不是没有好处。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要以质来衡量。
读书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说一年到底要读多少书才算合格。这个根据自己的时间、速度、喜好、以及自己具体需要来读。
为什么有人一年能读300本书,是因为她早上4点就早起阅读,而且阅读的速度也很快。我们无法做他们那样早起的时间阅读,阅读的速度也没法比。但是只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一年也能阅读很多本书。
也不要去羡慕别人读的书比自己多,这个没什么可羡慕的。只要自己按照自己的速度阅读就对了,当你拿起书来读,就已经超过了很多人了。
众所周知,如今看手机比看书的人多了太多,所以,当你拿起书开始阅读时,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是古时候读书人黄庭坚说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主旨是说关于读书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养成阅读的习惯后,他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宽广,心灵也会得到升华,人生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阅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坚持。只要保持热爱,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书要慢慢读,汲取书中的精华,这个和一年能读多少本书才算合格没有多大的关系。合格与否也没一标准界定,这些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定。只要按照自己的速度读下去就对了,就这么简单,没有标准,自己就是最好的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