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和心理咨询热线的故事 I

我和心理咨询热线的故事 I

作者: 多肉珩 | 来源:发表于2023-01-19 12:03 被阅读0次
    心理咨询不是一次性产品。

    小半年的热线值班,断断续续。

    从咨询时长和一次性的特征来看看心理咨询热线这个方式。

    现有的一些心理咨询热线中,有些是规定了单个case的咨询时长在1小时左右,甚至会在30分钟时有个善意的时间提醒。虽然华师的热线没有明确要求,也会建议控制时长。

    但我经常超时。

    来电事件中,不乏因短期负性事件带来的心境困顿,这类确实可以简单被阐述而迅速得到分析和处理。比如失恋的痛苦、疫情封控的无奈、毕业找工的受阻、工作晋升的不畅,都是能在一次电话中讲清楚的冲突事件,疏导也就变得清晰明朗,经验分析是主导策略,基于理解共情来电者的立场处境之上,就可以比较快速圆满结束来电。但其他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失眠障碍、抑郁、惯性焦虑、强迫症等,不是简单一件生活重大事件引发。

    来电者,以对结果期待性的维度分为两类,一类是问为什么,一类是问怎么办。但这个分类本身就是个割裂。“为什么”和“怎么办”之间,本应该是过程的时间先后关系,而非结果的并列关系。

    矛盾的起点,在于是否修复这个割裂。探究“为什么”本身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多数来电者并没有这个耐心。就如同单凭“一见钟情”的结果往往不太靠谱,日久方可深情。一个睡眠障碍的来电者,从时间起点上看是3年前母亲的离世事件。但多方面了解才发现,根源在于男友的偷窃打碎了来电者自有的信任体系,缺失的安全感会泛化到对四周环境的长期警惕焦虑,从而影响了睡眠。来电者能理解但并不重视这个根源,始终都在问,那我应该怎么办?我今晚要睡觉时做点什么好?

    所以这个case,我又超时了。

    再比如,一个来电者持续在虐猫致死和自责之间痛苦循环,一个说话都不利索的未成年来电者因多年前被强奸而痛苦了多年来电,一个近10年的强迫症患者来电反复确认是否可以对自己的强迫行为释怀,包括杀人放火。

    这些case又怎么会是一次电话,一次60mins的电话,就能产生一点点点点的效果呢?

    从建立咨访关系,到探究“为什么”,让来电者意识到并认可这个“为什么”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再开始探究如何借助来电者自己的能力解结,这一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当然,咨询热线本身确实不算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大部分时候,在来电者的认知里会认为它是,且错误认为来电是可以得到专业且有效的建议。但(一般以人本主义为例,下同)理论上,心理咨询师不提供具体建议,而是引导来电者自己认知到问题根源,就是所谓的“为什么”。而后才是引导“怎么办”。

    咨询热线确实给社会中有一定心理困境的人提供了很多便捷性,也不乏从中发现危机事件转介处理成功的事件。但从另一个层面讲,国内百姓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接受度没入门,热线的意义,远不止提供服务,它的质量和效果对这些有意识但还未正确认知心理咨询服务的人来说,相当于试用套装的品质。如果处理得好,自然是正面印象,如若处理得不好,对心理咨询行业也是负了一分。但无奈的是,这个处理不佳,往往不是咨询师的能力问题,而是热线这个形式的问题。

    所以是矛和盾的关系。

    而对于咨询师本身来说,热线很容易破碎掉自身形成的咨询体系。无论是哪个流派为主,都无法集中在一个小时的咨询内,即便是为短期治疗而诞生的焦点解决流派,也不是用于一次性咨询。所以,经常有来电者希望约定下一次时间咨询时,我总会感到犹豫,从热线规则上讲,不应该约固定的咨询师。但从来访者自身提高效果出发,固定的咨询师可以减少很多重复沟通。有个爸爸来电咨询儿子的叛逆和夫妻的争吵,更偏向家庭治疗,这是我唯一破例约定了下一次值班和咨询的时间,因为效果进展很明显,不想放弃。但终归是违了热线的规。

    咨询热线很火爆,想要“怎么办”的人也很多,隐约也看到了国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的扭曲以及纠正这个扭曲之难。中国的发展速度似乎潜移默化也培养了国民对解决心理问题的短平快的期待和需求。

    希望能找到处理这个矛盾的折中办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和心理咨询热线的故事 I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cq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