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来自于家庭,在孩子最初人格的形成,最初习惯的养成,最初思维模式的雏形都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之间。
都说谁家的孩子像谁,除了基因,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孩子作为父母的影子,小时并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凸显。
处理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出一辙,真叫人不得不说家庭影响力的巨大。
前些日子曾在抖音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采访一对年轻夫妻平时如何相处。女孩子很自然地说:“他气的时候我不和他生气,等他气好了我再和他说。”记者很纳闷,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会做到这样呢?现在的年轻人都很个性的,尤其是女孩子。女孩子颇有些得意的说:“我妈妈就是这么做的。”
家庭的生活,藏着孩子的未来。
杨绛的母亲就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身上凝聚着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是一位睿智的母亲。
杨绛在家庭生活中的聪慧、包容、坚强,都来自母亲对她的影响。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相处模式,基本上就是孩子未来的生活模式。
彼此是否包容、是否无话不谈、是否能为对方着想,一切的一切都是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塑造了孩子成为哪种类型的人:安全型、焦虑型、暴躁型。
孩子身上存在的就是家庭的特质。杨绛深知幸福分享会获得双倍的甜蜜,而烦恼并不会因为两人一起分担而变得更少。反而会徒增焦虑和争执。
想着自己这一个多月来,基本上活在情绪里,不是崩溃到大哭,就是闷闷不乐。
最近生活的事总是不能顺意,每天即使告诉自己嘴角微微上扬,要快乐起来,却总也提不起情绪来。
儿子在身边像只欢乐的小鸟,喳喳:“怎么心情不好呢?”
回忆幼时,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在家庭生活里基本就是这样的情绪,每天闷闷不乐,心里想什么从来也不说,生气时的父亲更是不爱说话。
自己每天总是纠结那些莺莺燕燕,感觉老公这里对自己不好,那里对自己不好,总是伤心到想哭。
世间有无数的爱情从童话走向怨恨、万劫不复,多数是因为其中一方甚至双方寄希望于永恒的快乐,最后走向破碎的结局。
生活是自己的,快乐也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
无论何时,不要期望自己获取什么,寄希望于别人,自己就会被别人所左右。
无论何时寄希望于自己,自己总会给自己满意的答案,即使没有,自己通常不会跟自己过于计较。
写在最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导师。父母的思绪藏着孩子的未来,在无形中父母已将自己的身影种在了孩子的心里。
幽怨是最折磨人的,最折损人气力的。坚强从来都是一个活在世上的人必须要修行的一种本领。
作为父母收起在孩子面前那些负面情绪,将最阳光的地带留给孩子,让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感觉自己的世界是光明的。
即使将来孩子身处黑暗,总有那么一角充满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