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知名投资人Chris Dixon在其博客上描述了一种建立网络服务的策略,他称其为“Come for the tool,stay for the network”,大概能翻译成“为工具而来,为关系而留”。
这种策略的核心,首先要提供吸引人的可供用户单机使用的工具(single-player tool),然后,通过工具的反复使用产生群聚效应,从而让用户可以因为人群的关系网络而停留,最终通过建设关系网络为用户创造长期的使用价值。
Dixon以Instagram为例,最初使用Instagram的用户是因为其免费的滤镜而来(而同期类似Hipstamatic的滤镜是收费的),并且,Instagram简化了用户分享照片的过程,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把照片分享到Facebook、Twitter,当然还有Instagram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分享照片就成为了Instagram用户最喜欢的功能,而这也让Instagram摇身一变成为网络服务,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
在国内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i美股提供了丰富而实时的美股投资资讯,吸引了大量对此有需求的早期用户,他们每天登录网站浏览相关资讯,这阶段i美股对于用户而言就是一个投资工具。但是,在雪球发布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那些有想法能写作的人,开始在雪球上创作自己的心得;而更多的人,则在雪球上讨论美股相关的内容;并且,讨论的话题慢慢地就不再限于美股,而是扩展到了整个二级市场。到了这个阶段,用户已经完全被雪球所吸引,所停留。
有意思的是,Dixon在最初描述策略的时候,用的是bootstrapping networks而不是building networks。
bootstrap是创业的一种流行策略。简单来说,bootstrap就是在创业早期,不依靠其他人和投资(特别是财务上),独立创建产品和服务。因为没有办法烧钱营销、找牛人、快速扩张,所以,只能花更多的精力在打磨产品和创造价值上。当产品和模式相对成熟,再去寻求融资和扩张,这时,产品往往已经初步具备了壁垒,甚至已经盈利,因此就可以获得更多资本,而且股权稀释更少。
虽然原文中没有细述,但使用bootstrap一词,差不多也可以说明,Dixon心目中的工具,一定是和Instagram、i美股一样,能够直接和有效吸引用户的工具,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打磨。
那么,要如何吸引用户呢?
通过病毒效应提升使用率,通过网络效应提升价值——这是Platform Thinking(PT)提供的一种思路。在一篇文章中,PT详细分辨了病毒效应和网络效应,文章认为,病毒效应指的是:
使用率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一段时间内,越多人使用,产品成长就越快。
而网络效应指的是:
越多人使用产品价值就越大,网络效应的前提是已经具备了群聚效应,并且拥有强有力且有竞争力的价值来源。
根据这些定义,文章把平台级产品分成了以下三类:
NetEffect vs Virality和上文相对应,在工具阶段,需要提升工具的使用率,这时候产品的成长往往来源于病毒效应;而当产品具备了群聚效应之后,并且打磨出了独特的价值,那么,网络效应将成为产品长期价值的来源。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为工具而来,为关系而留”策略的重要性。
更有意思的是,最近,Medium的创始人Williams也写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他从Blogger、Wordpress和Medium的创建过程中获取的经验。在文章中,他直接引用了Dixon的文章,并且表述了相似的观点。
Williams认为Blogger不是一个博客工具,Wordpress也不是一个建站工具,Medium就更不是一个发布工具。在初期,通过工具价值而成长的Blogger、Wordpress、Medium确实提供了非常棒的体验,但是Wiliiams认为,真正让这些产品具备价值,是因为通过这些工具促进了人们想法的交流,让用户愿意为了看到更多有价值的想法而停留。
事情到这里并没结束。
上周我终于看完了阿莱克斯・彭特兰的《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彭特兰是可穿戴设备之父、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
在书中,彭特兰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观点,他认为,在现代世界上,除了物质和能量流动之外,还存在第三种Flow——想法流。彭特兰把这归结为社会物理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物理上的组织工程学,人们推动了组织的速成和社会网络激励的应用,但是,想法和信息的流动,是数字神经系统乃至社会智能之所以成型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把产品视为组织工程学的物理基础,而关系则是想法流的社会基础,那么,《智慧社会》一书恰恰从实验和理论的维度,说明了“为工具而来,为关系而留”的正确性。
更有趣的发现来源于书中对于个体的描述,彭特兰认为,最有创新能力的是这样一种人:在想法流中自由探索,在不同的想法流间自如转换,又能将采集来的观念或想法在群体沟通中再经筛选,汇成共识,形成决策。
如果你愿意拨冗浏览下Dixon另外一篇文章中对于single-player tool的定义,那么,你会惊奇地发现,彭特兰和Dixon共同认为,独立用户(single-player)的独立使用/思考(standalone use/think)是这一切的基础。彭特兰进一步建议,组织一定要保留一定的复杂性,允许独立用户的“standalone think”存在,这样,组织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另外,还可以再补充一点,大数据和传统数据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数据使用的是取样样本,而大数据使用的则是全体数据,换句话说,传统数据的样本是“假人”——来自真人的聚合,而大数据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真人”。只有真人和真人的连接,才能创造数字神经系统,因为人作为个体不管是想法还是行为都是有差异的,只有差异的流动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智能。
回到本文题目,或许可以总结如下:
要想构建一个成熟的网络服务,1)构建给“真人”使用的垂直工具,2)提供让他们能够简单连接的平台,3)让用户和用户之间的想法交流成为价值的来源。
以上,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阅读所得,分享给大家。
PS:文中涉及的阅读材料包括(按先后顺序):
Come for the tool, Stay for the network by Chris Dixon
Network Effects vs. Virality by Platform Thinking
Medium is not a publishing tool by Williams
Designing products for single and multiplayer modes by Chris Dixon
《智慧社会》 by 阿莱克斯・彭特兰
《大数据时代》 by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人了解世界的时候,都是先问who & where,慢慢学会问why,当对答案不满足的时候就开始问how,所以,knowhow才是人对世界的回答。谢谢关注Knowhow_Ho,何夕一言堂,这是我对世界的回答,一家之言,不求正确,但求有所启发。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