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星空·天文天文之美
回回民族与钦天监:回回天文学的简史

回回民族与钦天监:回回天文学的简史

作者: 莫羡saotome | 来源:发表于2017-06-22 12:34 被阅读149次

一、历史上的回回天文学

回回天文学产生于环地中海地区所有民族天文学研究的发展成果,她的兴起和发展依托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百年翻译运动”,除了阿拉伯地区自身天文学的发展外,学者对希腊、波斯、罗马、黎凡特等地区的天文学知识进行翻译、继承和吸收,阿拉伯帝国把各地先进文明进行交融和综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天文学。相对来讲,历史上的回回人更加接近地中海文化圈,又具备语言上的优势,可以较为轻易的接触和学习到来自中东、西方的天文学知识。来自西方的穆斯林天文学家,为中国天文历法星占视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形成了中国的“回回天文学派”。

纵观中国历史上天文学的引入和发展,就不能不提及元明两朝专门设置的天文机构—“回回司天监”,以及历朝历代在司天监中任职、带着西域天文学知识、书籍和仪器来华的回回天文学家。宋代的《应天历》、元代的《万年历》、《授时历》、明代的《大统历》、《回回历》,都有回回天文学家参与编撰,或有回回历为参照。可以这样说,根据明确史料记载,从宋代初年有回回天文学家来华,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时宪历》取代《大统历》为止,回回天文学深深影响了中国天文历法近千年之久。自唐宋以来,历经元、明、清三朝,回回人将西方天文历算引入中国,辅助和补充了中国天文历算之不足。

回回天文学在宋初由马依泽带来了一些回回天文学的概念和理论。而元明两代,大量的回回人来华,带来了成套的天文学知识和成批的天文、数学典籍。但从明朝后期开始,回回天文学开始衰落,康熙年间杨光先的失败和回回历的弃用,标志着回回历退出官方舞台。从唐宋年间至清康熙年间,回回天文学影响中国历法约千年之久。

二、历史上的回回天文学家及其后裔

早在宋初,很多回族先人来华,在司天监中任职(如马依泽),带来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并于元明两代达到了顶峰。元朝时期专门设立回回司天监,以扎马鲁丁为首的大量高水平回回天文学家在此任职,收藏并翻译了大批西域天文书籍,使得元代中国的天文历算科学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明朝建立后,不仅将元代回回司天监的数十位回回天文学家委以重任,还大力招募西域高水平的天文学家加入钦天监,很多具备天文学知识穆斯林应召来华担任研究人员,长期从事西域历法的汉译和编译工作。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钦天监官员是回回人,也有很多著名的回族人物是钦天监中回回天文学家的后人,并且很多担任钦天监的回回官员其后裔在国内均可以找到,例如:

1.江苏南京、安徽的伍氏回族家族,其祖先为撒马尔罕人伍儒,因精通历算天文,洪武二年从中亚撒马尔罕奉诏来南京任职回回钦天监,授漏刻科博士。伍氏家族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监,或为“博土”,或为“司历”,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回族学者伍贻业是其后裔。

2.明末清初的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其祖先为西域人,明洪武年间来华朝贡,因精于天文历算,被授职钦天监,赐居南京。并且其家族世代在明政府的钦天监任职。

3.今天广泛分布于京津、河北、山东、河南、东北等地的钦天监杨氏回族家族,其祖先为安徽歙县人杨光先,清代康熙年间担任钦天监监正。

4.今天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中原地区的依泽马氏回族家族,其祖先马依泽,是一位精通天文精历算的伊斯兰星历学家,原籍西域鲁姆(今土耳其),宋代建隆二年受邀进入中国,担任钦天监。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演艺界马天宇、马德华,其故乡马姓回族基本均属依泽马氏。回族学者马以愚、著名测绘学者马振利均为马依泽第35代后裔。马依泽后裔遍布全国,海外也有分布。

5.《聚真堂/大测堂》马氏回族家族,其祖先为来自吉达的阿拉伯人马德鲁丁,由明朝大将冯胜推荐,被政府聘请精于天文学的专家,明洪武二年马德鲁丁率领随行人员受邀请来到江苏南京,皆分任钦天监职务。马沙亦黑其在北京的后裔分为马、吴两姓。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天文历法行业的特殊性,来自西域从事天文行业的回回人,并不是一人任职和进行回回天文学的研究,而是以家族内部世袭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例如明朝的钦天监马德鲁丁,其长子马沙亦黑和次子马哈麻也均在钦天监中任职,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回回科官员吴明炫、吴明烜均为马沙亦黑后人。宋代的天文学家马依泽,其子长子马额、次子马怀均在钦天监中任职,三子虽在军队任职但积极参与天文学研究。明末学者王岱舆祖先被授职钦天监,其家族世代在明政府的钦天监任职。撒马尔罕人伍儒授职钦天监刻漏科,连续六世在此任职。

三、唐宋年间——回回天文学的引入和发展

据一些学者推断,早在唐代中后期,回回天文学就沿着阿拉伯—波斯—中亚—中国的路线传入中国,唐代的《九执历》就吸收了西域历法,但是没有史料支持这一论点。而有文献记录的穆斯林天文学家来华,首先应数916年(宋太祖建隆二年)受邀来华的精通西域历法的马依泽。

据马依泽后裔家族的《怀宁马氏宗谱》记载:

“吾族系出西域鲁穆(今小亚细亚一代)。始祖讳系鲁姆文字,汉议马依泽公,随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请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

马依泽是一位优秀的天文学家,精通天文历法和教义,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应诏入华。马依泽不但熟悉日月交食和五星方位的推算,而且精通阿拉伯天文星占,在963年其共同编撰的《应天历》颁行后,马依泽被封爵世袭担任司天监一职(年老后上书皇帝改由其长子担任),并长期在宋朝的司天监中担任重要的职务,长子马额担任钦天监正;次子马怀担任钦天监监副(司天少监);三子马忆虽在宋代军队中担任上护军副总兵,但也积极参与天文领域的研究,并将阿拉伯天文星占应用于军事方面。马依泽协其三子远赴麦加朝觐归国后,归真于浙江。

马依泽最突出的成就是共同编撰了《应天历》,专门以伊斯兰天文方法就历法中的天文常数进行观测和推算,然后提供推算结果,与王处纳编历时参用。《应天历》于963年修成,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天文学特点,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使用阿拉伯日食和五星行度等计算方法来推算修订的历法。《应天历》的颁定,对于巩固大宋王朝的统治,内政外交,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编撰历法外,马依泽还将伊斯兰教的星期制度引入到中国历法。在《应天历》之前,中国的历法中没有星期制,只有“旬”制,各级官吏每一旬休假一日,以便沐发浴身,干干净净地再上朝堂,故而又称“旬”为“浣日”。马依泽在《应天历》中首先引进了星期制,且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为一星期之始。

另外,马依泽还将十二星座的概念引入中国,马依泽父子把黄道十二宫(阿拉伯占星术术语)的方位及太阳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引进中国天文学。他的三儿子马忆在军队中任职,把占星术用于军事,与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相联系,以之作为六壬占卜吉凶的依据。北宋庆历年间的《武经总要》中就应用了黄道十二宫,即中国十二星座的起源。

马依泽在学术上的贡献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识,旌表天文略部,授光禄大夫、右柱国兼钦天监,世袭侯爵,定居陕西泾阳,成为回族马依泽氏在华始祖,其后裔遍布全国,重要集中于河北、山东、京津、安徽、东北等地。

四、元明两代——回回天文学发展的巅峰

如果说唐宋年间,回回天文学对中华天文学的影响主要借助一些穆斯林天文学家带来一些概念和理论。那么在元明两朝,回回天文学则开始以成套的天文学知识和成批的天文、数学典籍,大量的知识被借鉴和引用,大量的书籍被翻译,回回天文学开始系统性得对中华天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统治者对回回天文学的高度重视:

元明时代统治者对回回天文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在制度上设立/沿袭“回回司天监”;二是相比于宋代,更加广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在伊斯兰文化地区招募穆斯林天文学家;三是鼓励引入和翻译源自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学、星占学书籍。

元朝时,由于统治者不断对外采取军事行动,往往借助星占术来作为语言和决策的工具,为来自伊斯兰文化区域的天文学东传创造了优越条件。元代首次将回回天文学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制度上成立了回回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正式成立于1280年(至元十七年)。从《元史·百官志》中可以了解到,回回司天监共有37人,扎马鲁丁、爱薛、可马剌丁、苫思丁、郑阿里等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1271年(至元八年)在上都设立回回司天台,以供回回天文学家“掌观象衍历”,回回司天台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修定历数,可见当时回回天文学家的社会地位确实很高。

元代天文台复原图

时间推移至明代,统治者仍然对伊斯兰天文学保持着非常重视的态度,明太祖朱元璋对回回历法很重视,曾言:“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在制度上,明代首先保留了元代回回司天监的建制。1368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1370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1385年在回回司天监下新设南京雨花台观星台,1398年将回回司天监取消、其职司统归钦天监回回历科,由穆斯林天文学家主持,并基本上采取世袭制,确立了官方天文机构中大统历、回历双轨制。1382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明确表示要通过合作来学习伊斯兰天文学知识,这在元代也是不曾有过的。明太祖还命令两名汉人官员吴伯宗和李翀与穆斯林天文学家合作翻译《回回历》等天文学书籍。

明朝近300年历史,对回回天文学给予充分肯定和重视,回回天文中西交流从未中断,特别是回回历中的五星淩犯,日月交食始终应验。故回回历在明代一直拥有较高的官方地位。

·穆斯林天文学者的大量入华:

除了在制度上确立回回天文学的地位,元明两代的统治者对回回天文学家也是求贤若渴,元世祖即位前就曾下令广泛招募回回天文学家,吸引了扎马鲁丁、可马剌丁、苫思丁·麻哈抹、黑的儿、马合麻、郑阿里等优秀的回回天文学家。从《元史·百官志》中可以了解到,回回司天监共有37人,其中监丞以上的负责人有8人。回回司天台建立后,扎马鲁丁担任首任提点(台长),苫思丁·麻哈抹为第二任提点。苫思丁由扎马鲁丁一手培养,由灵台朗、司天少监、提点等,一直省为秘书监正、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其官职与学士地位步步高升,又于1311年(至大四年)进爵为卿。扎马鲁丁的另一位得力助手可马剌丁,历任司天少监、司天监提举。

明朝建立后,将在元代回回司天监中工作的回回天文学家仍委以重任,例如1368年明军攻陷北京,由于洪武年间大明司天监设在南京,便将元回回司天监中黑的儿、阿都刺等14人调去南京赴任。1369年明将常遇春大军攻占上都后,又将元回回司天台郑阿里等11人,连同多种回回仪象谴往南京。明成祖掌权后,建都北京,又命大批钦天监人员去北京赴任,可见对人才的重视。

此外,明代统治者也在西域广泛招募天文学家,如马德鲁丁及家族成员、伍儒等人,明政府对这些天文学家给予官职、住房和永久免除徭役等特权,即所谓“授职钦天,赐居房舍,准免徭役,与国始终”等优待政策。洪武二年来华的阿拉伯人马德鲁丁率领随行人员到南京后,皆分任钦天监职务,马德鲁丁担任回回司天监监正,去世后其子马沙亦黑接任钦天监监正,次子马哈麻初期任回回钦天监博士,后升为灵台郎。马沙亦黑与马哈麻同被授予“回回大师”称号。其中马沙亦黑在天文历法方面贡献甚多,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不朽之智人”。中亚撒马尔罕人伍儒于1369年(洪武二年)来华,授职钦天监刻漏科,供职达50余年,历五世皆世其官,定居南京净觉清真寺旁。

(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

·回回天文学家对天文学的巨大贡献:

元代最有名的回回天文学家当属扎马鲁丁,在元世祖即位前即来到中国,将伊斯兰天文历法知识系统性得引入中国。1267年(至元四年)为元代政府编撰《万年历》,这是元代第一次正式颁用的天文历法,是元代穆斯林天文学家修订的两部历法之一(另一部为可马剌丁的《回回历》),总共在中国范围通用了14年。除此之外,另一位回回天文学家可马剌丁,不但历任司天少监、司天监提举,曾奉皇子安西王的命令,每年推算、编撰回回历两本,1279年(至元十六年)还修订了《回回历》,即迄今一直被穆斯林使用的伊斯兰教历。《万年历》被《授时历》替代后,《回回历》也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1584年(万历十二年),《回回历》直接并入《大统历》参照使用。

除天文历法外的贡献外,1271年(至元八年)设立回回司天台的同年,扎马鲁丁督造了七件西域仪象,用来观测天象和昼夜时刻等,在回回司天台使用,从而使元代中国的天文历算科学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扎马鲁丁是第一位把伊斯兰天文历法较全面传入中国的天文学家。除了天文学,札马鲁丁等人更是将包括数学、化学、力学、医药、地理、哲学等诸多方面伊斯兰世界的学术文化传入中国。

元朝后期,扎马鲁丁不仅在天文学领域贡献颇丰,还在相近的地理学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扎马鲁丁动用属于天文部门的司天台,其他单位协作,用时六年编撰了全国地图志,七百五十五卷本的《大元大一统志》的测绘与编制工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地图绘制的画法,即由裴秀所创的“制图六体、计裏画方”而应用伊斯兰开罗学派所创地图绘制的球面投射影法,并承袭巴格达学派“量天测地”的传统。这一工作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极为重要的。

明代,以马德鲁丁、马沙亦黑、马哈麻、郑阿里、伍儒为首的回回天文学家,不仅亲自参与历法的编撰,更带领汉族学者一同对将从元代就遗留下来大量的伊斯兰天文学书籍进行系统性的翻译。明代《大统历》编撰时,不仅借鉴了回回历,更是有回回天文学家黑的儿、郑阿里等直接参与。1382年开始,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带领汉族翰林李翀、大学士吴伯宗等翻译了《回回历》、《经纬度》及《回回天文书》等书,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历法的发展。

·西方天文学著作的大量引入和翻译:

在元代,除了大量回回天文学家在天文机构中任职外,还引进了大量伊斯兰天文学著作,保存在回回司天监中,据1273年(至元十年)回回司天台申报,有公藏及札马鲁丁家藏的天文器具三种,“经书二百四十二部”,属“本台见合用经书一百九十五部”,以及扎马鲁丁家藏的47种书。明朝建立后,这批西域天文书仍有“数百册”被送交京师。这类书籍包括托勒密的《天文大集》(阿拉伯天文学家翻译为《至大论》)、伊本·优努斯的《哈克慕历》、阔识牙而的《回回天文书》等。

1368年,明军在元大都(北京)缴获了超过200种关于天文学、占星学的阿拉伯语与波斯语的书籍,1382年朱元璋下令马德鲁丁的长子马沙亦黑、次子马哈麻兄弟俩与原回回司天监官员黑的儿、阿都剌、郑阿里等,会同翰林李翀、吴伯宗等人一起翻译了元大都“回回秘藏之书数十百册”,完了《回回历》、《经纬度》、《乾方秘书》及《回回天文书》等书,其中《回回历》作为《大统历》的辅助历书得以颁行。1385年马沙亦黑完成《回回历法》(三卷),该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科学含量最高的一部伊斯兰天文学著作。由于他们的努力,明朝官方对回回历法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

明代伊斯兰天文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成果,是《回回天文书》的翻译,明朝政府于1382年(洪武十五年)命回回天文学家马沙亦黑、马哈麻、海达儿、郑阿里等人进行翻译工作。《回回天文书》是波斯天文学家阔识牙而(971-1029)所作的一部较为完整的阿拉伯/波斯星占书。《回回天文书》的译成,是明国天文学发展的大事,对当时和后世学习和研究天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回天文书》波斯文手稿) (波斯文版星座/占星术插图)

·回回天文学家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元明两代,回回天文学家主持或参与编撰了多个历法,这些历法都被推广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包括扎马鲁丁的《万年历》、可马剌丁的《回回历》等。此外,元代《授时历》和明代《大统历》的编撰,均受到回回天文学的重要影响,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编撰《授时历》时,曾参考伊本·优努斯的回回历法《哈克慕历》、及回回引入的《积尺诸家历》四十八部、《速瓦里可乞必星纂》四部、《海牙剔穷历法段数》七部等众多天文历法资料。明代《大统历》编撰时,更是有回回天文学家黑的儿、郑阿里等直接参与。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杨光先教案,《回回历》并入《大统历》参用,在中国使用了270年之久。

元代,回回天文学家的天文历算活动,当时的穆斯林群体也受益颇多。1278年(至元十五年)扎马鲁丁的助手可马剌丁交付推算写造回回历日两本给安西王,而安西王府在固原地区,一直是回民聚居区,《固原州志》载:“回民岁时,均用回回历。”因此说可马剌丁编撰的回回历,也适应了回民生活的需要。

元明两代除了回回人自身进行的天文学研究外,更是带动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对天文学的研究。元代时,汉族学者郭守敬编撰《授时历》时参考回回历,并且与回回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一同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在明代,以吴伯宗、李翀为代表的汉族学者参与伊斯兰天文学书籍的翻译,如直接参与了《回回历法》等书籍的翻译。其后更是有汉族学者独立进行回回天文学的研究,明代汉族学者刘信所撰写的《西域历法通径》四卷,讲的就是回回历法。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汉族学者元统不仅参与《回回历法》的翻译,还编撰与回回历有关的著作《维度太阳痛径》。成化年间,时任钦天监的贝琳在《回回历法》的基础上修撰出《七政推步》,这是我过研究回历和阿拉伯天文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此外,在明代中后期,唐顺之、周述学、陈壤、袁黄等汉族学者,也进行过回回历法的相关研究。许多汉族的天文历算学家不仅与回回天文学家共用翻译伊斯兰天文学著作,也会主动研究回回历法,吸收其原理和方法,充实和改进中国历法。这就是当时所谓的“会通回历,以入授时”。据说“习其术而自成一家之言”者竟有六七家之多。可见,回回历法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了。

五、清代——回回天文学的没落和隐退

相对于元明两代回回天文学的辉煌,清代的回回天文学无疑是没落的,由于所处时代中天文学行业的特殊性,回回学者对天文学的研究倾向于家族世袭。一方面明代以后很少与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学交流,导致原先研究回回天文学的回族家族研究水平的退化。而另一方面,在回回天文学的起源地——阿拉伯/波斯/中亚/黎凡特等伊斯兰文化区地区,在西方文艺复兴后,其天文学水平逐渐被以第谷为代表的西方天文学赶超,故明代后期欧洲传教士开始取代西方穆斯林成为了中国天文学研究和传播者。所以从明末开始,西方世界的天文学开始对中国天文历法产生了冲击。

·回回天文学没落的开端:

回回天文学在元代极为重视天文实测方面的工作,并专门设有供回回天文学家研究的回回司天台,但是自明代以后,明朝政府对历书工作的确十分重视,但是却忽视天文实测工作,故导致回回仪象的荒废,这就为回回天文学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虽然是元明两代是回回天文学的鼎盛时期,但是在明代末年,回回天文学就显露出了衰退迹象。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11月,钦天监预测天象有误。朝廷决定调用懂西洋历法的人士参与修订历法的工作。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1629年6月21日)日食,钦天监根据《大统历》的推算预报发生错误,而礼部侍郎徐光启依据欧洲天文学方法却做出了符合天象的预报,因此崇祯皇帝批准了管辖钦天监的礼部奏请开局改历的请求,同年七月,礼部决定在北京宣武门内首善书院开设历局,命徐光启督修历法,虽然徐光启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撰出的《崇祯历书》未及颁行明朝便灭亡了,但却为清代初年《时宪历》取代《大统历》埋下了伏笔。

具有回回历背景的明代《大统历》从明代延续使用至清代初年,此时来自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编撰了《西洋新法算书》,1644年(顺治元年)上呈清廷,9月1日汤若望携新历与《大统历》、《回回历》较量,并分秒不差的预测了当天的日食,多尔衮于是让汤若望从此执掌钦天监,新历法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同时,原先钦天监中的回回科被清政府裁撤。

·清代杨光先教案:回回历的隐退:

面对西方天文学攻城略地般的攻势,由于回回天文学的真传逐步湮灭,当时的回回天文学家大多只知历法原理,不会推算,钦天监中的回回科又遭到裁撤,故部分回回天文学家寄希望于政治,希望恢复回回科。1657年(顺治十四年),钦天监前回回科秋官正吴明炫(其祖先为明代回回大师马沙亦黑)上书指摘汤若望新法中的谬误,请“复立回回科,以存绝学”,但未能成功。

由于西方传教士一方面编撰历法,另一方面在中国大力传教,以便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1658年汤若望受一品封典,耶稣会传教士影响因而扩大,一时各地教徒增至十万人,终于引起冲突,引起了清朝政府中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代表着清朝政府中士大夫阶层的大学士杨光先,撰写了《辟邪论》,反对天主教在中国的大肆传播。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和钦天监监副李祖白(天主教徒)合著《天学传概》,书中宣称“天主教超越一切宗教”等,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顺治去世后,年幼的康熙继位,此时鳌拜专权,杨光先于1664年(康熙三年)上《请诛邪教状》,并攻击新历法,由于鳌拜等对汤若望不满,正好借此发难,“历案”成立,次年汤若望等被罪下狱。使原为天文历算之争演变成了一场政治案件。

1664年(康熙三年),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但杨光先并非天文学出身,清朝政府结果非但驳斥他的辞职要求,还将其提升为钦天监监正。杨光先被迫上任,只好编纂《不得已》一书以自明心志。杨光先推举原回回科历官吴明烜为钦天监监副(吴明炫的弟弟),实际负责立法推算,废《时宪历》复用《大统历》。1668年(康熙七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上书指责杨光先、吴明烜的历法不合天象,双方约定比赛推算日影的长度,由于吴明烜只知历法原理,不会推算,不能与西洋天文学家南怀仁相抗衡,因此落败。清政府决定停用《大统历》复用《时宪历》,并罢黜杨光先、吴明烜钦天监监正、监副之职,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至此,杨光先的失败,标志着影响中国天文学近千年之久的回回天文学和回回历,正式退出中国官方舞台。

六、关于回回天文学的后话

虽然清政府官方弃用回回历,但这不能说明回回天文学在中国大地上消亡了,那些回回天文学的书籍真实的流传了下来。除了躺在图书馆和古籍馆的书籍,在一些回族家族中一直传有回回天文学的著作,如清初天文学家梅文鼎在南京的朋友马德,是钦天监官员马合麻的后裔,家中就存有《四省表影立成》等回回天文历法著作。

此外,回回历在退出官方舞台后,但中国民间回民群众中尤其是阿訇中,都不乏业余的天文学研究爱好者,当然研究的深度和范围上与历史上回回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都有很大萎缩,主要满足中国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月碑,就是阿訇用来观察新月以推断封斋和开斋日期的。清末回族伊斯兰学者马复初也研究天文历法,用阿拉伯文和汉文写出《环宇述要》和《天方历源》两部著作。20世纪以后,一批回族学者撰写的回回天文历法著作问世,如丁子瑜《录月指南》,马以愚《回回历》,黄明之《伊斯兰历源详解》,胡继勒《时间与历法》,马坚《回历纲要》等。

元明时代,回回先民多以精通天文、语言等领域的学者、建筑师、军械技师、财政官僚等身份进入中国,大多以知识分子、匠人、商人或文官的身份示众。不可否认今日也有一些回族在科技领域成就很高,但今天回民的普遍代名词却成了餐饮经营者、个体商贩,这种族群在科学领域的退化固然有社会剧烈变动带来的后果,但更多的原因是部分回族不重视现代教育。丧失了祖先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丧失了对科学的追求。现在科学落后了,基础薄弱,质素不够,怎么办?学呗,当年欧洲文艺复也没少从穆斯林这学习知识嘛。

相关文章

  • 回回民族与钦天监:回回天文学的简史

    一、历史上的回回天文学 回回天文学产生于环地中海地区所有民族天文学研究的发展成果,她的兴起和发展依托于伊斯兰黄金时...

  • 回回回

    我根本没有脸回去啊,家里完全是衰败的景象,回去也是吵架。完全不能回去。回去就是噩梦。糟糕的家,糟糕的感受。 我不要...

  • 逃回回回回回北上广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649696115644...

  • 回回失望回回望

    记得有一次出差学习。 下了火车,距离目的地还有20分钟的车程。等大巴还是打出租,我有些游移不定。正...

  • 回回

    在童年的老房子,就有一个回族邻居,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太太。她是整个弄堂里唯一的少数民族。那时我家在42号三层,她住...

  • 陈益峰:风水峦头与天星理气的关系

    文/陈益峰 关于峦头与天星理气的关系,《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有明确记载。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为清代钦...

  • 陈益峰:风水峦头与天星理气的关系

    文/陈益峰 关于峦头与天星理气的关系,《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有明确记载。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为清代钦...

  • 致回回

    我知道这样称呼马骉不对,从一开始就知道,尤其是给别人乱起绰号。 辩证的理解,马骉是回民(众所周知),虽不纯,但未作...

  • 回回的故事

    又是一个周末,下班的人儿都往家赶。地铁在飞速的行驶,列车上的乘客拖着一周疲惫的身躯或靠在座位上歪斜着打盹,或依在铁...

  • 钦天监

    钦天监是我国明、清两代掌察天文、历法推算,及颁布、漏刻授时、阴阳术数等的官方机构(宋、元设司天监)。 作为朝廷的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回民族与钦天监:回回天文学的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ff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