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与子女,天性恩情,亲与故、乡党与宾朋,却如何外国做工……”这是民国初年流传在山东威海卫的《华工出洋歌》。
众所周知一战是迄今为止战场上最为血腥的战争,仅在索姆河战役中,交战双方就死伤了130万人,其中英法两国损失近80万人,甚至时人说法国站着XX的男性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召入伍,后方的劳动力奇缺,而作为协约参战国的中国便成为了理想的劳动力来源。其实在这之前的清末时期,威海卫等各个列强军事区早就成为欧洲各国在中国的招工前哨站,一战爆发经北洋政府的允许后招工规模空前扩大,先后有将近20万(一说14万)人陆续前往欧洲,主要承担体力后勤工作(当然有没有拿起家伙跟着联军上前线干的就不知道了)。而在异国他乡的这些同胞们也真真实实的用血和泪为中国挣得了胜利国的“资本”。
一战期间,在法华人庆祝农历新年:踩高跷,后面还有联军的军乐队
传统表演:旱船,围观的有很多华人劳工
来自中国的军官和学者在英国军官的陪伴下参观考察英军战壕
在发过考察学习的军官和学者
联军士兵和护士观看中国传统表演
中国人为法军士兵演出:踩高跷,舞台前的低地还有管弦乐队伴奏,一部分观众跑到了山上观看,不过仔细看图片下半部分,西方士兵与中国劳工之间有一道铁丝网,不知道是故意隔离,还是恰巧这里本来就有。
舞龙表演
在西线考察的中国军官和学者,在一所被盟军炸毁的建筑物前留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