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6月5日的区域课堂观摩会上,第一节执教的是一个没有上过公开课的年轻教师小徐。在学生梳理“周长和面积”对比知识时,一个学生小A说:“周长大,面积就大;周长小,面积就小。周长和面积是相互依存的”。老师听到这个学生的发言后,就肯定了他的结论。很快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了。
三节课后,参会教师进行研讨。我问小徐老师:小A的结论对吗?小徐老师说:“对呀,周长和面积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周长就没有面积”。我又问:“前半部分对吗?”,小徐老师迷茫地说:“前半部分是什么?”,听课老师哄然大笑。
分析:
小徐老师之所以只听了学生的后半句,源于在开课初期,她还一直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这时候,她满脑子装的还是教学设计、教学流程。虽然呈现的是倾听的状态,但是假倾听或是有选择地倾听。(潜意识里只选择倾听与她课前预设一致的内容,屏蔽了没有预设的内容)。
实际上,小A的前半部分分享虽然不正确,但很有价值。因为这节练习课要得出的结论就是:1.面积相同,周长可能不同;2.周长相同,面积可能不同。如果将小A的分享作为问题提出,然后根据练习对比进行验证,再次与小A的结论进行对比,学习效果可能更好。
小徐老师为什么没能抓住这个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呢?正如她所说,没有听见。为什么没有听见呢?因为她处在紧张与焦虑中,没有与学生真正连接,因而也没办法专注倾听学生的声音。随着课堂的进行,小徐老师的紧张逐渐退去,放松下来的徐老师从倾听时前倾的身姿,因势而导的回应,因需调整的流程,就可以看出是在真倾听。最终给大家呈现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时引导,不断有精彩生成的课堂。
俗话说:“静能生慧,静能生智”。教师只有平心静气,才能真正倾听到孩子的声音,才能与学生真正对话,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