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村采风
乡村采风——凤城镇会庆村

乡村采风——凤城镇会庆村

作者: 刘爱国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11:29 被阅读0次

    2020年8月18日

    上会庆村、下会庆村,于今年的四月份,合并为一个村:会庆村。新村委会的办公地就扎在原上会庆村的办公地。

    村上的老人们都还记得:上下会庆,原本就是一个村,从历经的上世纪五十年的互助组起,到初级社、高级社,再到最后的人民公社,会庆村便分成了两个生产大队,即:上会庆,下会庆。

    会庆村,原先有座旧庙,年久失修,后来又遭遇“文革”破除“封资修”的运动,庙宇终于被毁。

    也就是从庙被毁的那天起,如何将旧庙重新修复就成了村上人的一件心事。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在村民们的共同期盼下,修复破庙的序幕在2011年正式拉开了。

    大家献计献策,纷纷解囊。历经八年多的经精心打造,这座“惠佛寺”终于在2019年的11月竣工了。

    今年,村“两委”在惠佛寺边的广场上,举行了2020消夏晚会。晚会从8月7日起至12日,连续进行了六天。村的夜晚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周边村庄的演出队纷纷前来助演,广场上、山坡上、村道上站满了村里村外的人,这里热闹非凡。

    热闹的消夏晚会不仅活跃和丰富了村人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是为慧佛寺的落成而最具意义的一次助兴。

    与崭新颇具气势的惠佛寺相比,破败的郭家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带着神秘的好奇心,走进了这个曾经有过辉煌史的古堡民宅。

    郭家院坐落在村北的山坡上,共四个院落,有房屋一百五十余间。当下,在这么大的古堡里只住着一对老年夫妻。

    有幸见到了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叫郭福珍,是他给我讲述了这里的往事。

    郭家院建院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了。从建院的第一代人算起,他是第七代了。当年的先祖是从他乡迁居而来的商户,从建造群居的结构上看,足以证实郭家人的实力。

    院里石磨碾风车俱全,从不求人的郭家人,那关起门来,也都能生活的有滋有味。郭家人生生不息,具有发展的后劲,是有着合理的劳动力布局:有做农事的,有做骡马帮队的。做农事的,保障了郭家人的粮食;马帮队搞运输,购进卖出,让郭家人手里有钱。繁华景象,延续百余年。

    日本侵华,国人受欺辱,郭家人惨遭厄运,部分房屋被日军烧毁。从此,家族开始败落,曾经的兴盛一去不复返。抗战时期,会庆村曾是国民政府阳城县临时县委所在地,还办过卷烟厂、扎过看守所……

    这些都是郭家曾经的往事,一切都在慢慢的淡去。说起这些,郭福珍侃侃而谈。这里是生他养他的热土,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这里,宅里宅外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有温度的,他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儿女们也都劝他,搬走吧。他不想离开故土,说这里住得非常舒服。

    就是这么个清冷的地方,老郭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还是个医生,总是不断的有人上门求医问药。

    老郭一生的经历丰富多彩,放过羊,喂过牛,打过铁,还当过村办纸厂的厂长,他还组织工人生产过饮料。因为他的祖上三代都是郎中,他学会了把脉问诊,下药治病,1993年考取了医师资格证,在村办卫生所当起了大夫。

    说起这些,老郭引以自豪。纵观他的一生和经历,不是他没有能力搬到外面去住,是他压根就不想离开这里。

    从清冷的郭家院下来,我走进了王国鲜开办的小超市,女主人正在忙乎着。

    有顾客说,地里的白菜生虫了。王国鲜解释道,那是绿青虫,就用氯氰菊酯,一喷雾气水加上两小瓶盖的药就行。还说,如果生衣汉了就不能用了。

    这是个经商人家,也知不少的农事,她更是个热心肠的人,在为村民提供商品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着更多的便利。

    这家名为“上会庆神农连锁店”的小超市,创办于2003年,店里种类齐全的商品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购买,这让忙碌的王国鲜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是好时光并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如今的生意远不比从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道路畅通,私家车增多,进城方便,购点转移到了县城;二是网购已经成风尚;三是村小学的停办,村上的学子都到城里读书,消费群体骤降。

    买卖少了,王国鲜也轻松了,那收入也大大的降低了,你看空余时的她还吹起了小号。刹那间号声回荡在寂静的村庄上。村里有一支乐队,她还是主力号手,每次演出都少不了她。

    昨天晚上,老天下了一阵暴雨,进村的道路上冲来了泥沙。一大早,村民张明林就在道路上清理泥沙。这条村道的卫生工作以一年1500元的费用包给了他,他是个踏实能干的人,很负责地看守着这条路。

    张明林是河南林州市人,五十年前就入赘此村,他的爱人叫段晓霞。多少年来,他乡音未改,但已完全适应了这里的一切,这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虽然不会去赚到什么大钱,可他的小日子过得是快快乐乐,幸幸福福。

    也就是因为下大雨,李小铁门前的一段地埌被冲塌了,这天上午正在垒埌。他没有给自己定任务,也许今天就能干完,也许还要干到明天。不管怎么干,他不会给自己寻找压力,可也不会闲着。

    这是个独居老人,在交谈中才得知,这就是个能工巧匠。他是乐队掌鼓板的,会吹唢呐,18岁学过打铁,一干三十年。会锻打各种农具,锻打纳鞋底用的底底锥和小钳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还说,这些手艺是和师傅郭丁丑学的,师傅今年九十多岁了,就住在村里。

    这下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来到了郭丁丑家,还拍了这位身板硬朗的老人。他耳不聋,眼不花,与我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往事。

    郭丁丑十六岁学打铁,一直干到了七十岁。年轻时表现出色的他,打铁技术全县闻名,尤其是他锻打的“会庆钢锨”已成为县内知名品牌,农夫们以能有一张会庆钢锨而感到荣幸。此锨因锋利不粘泥土,坚实耐用而受到好评。

    就因此,他被调进了西关机械厂,成为生产骨干。让他不能忘怀的痛心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有一年里,五岁的和刚刚一百天的儿子相继不幸去世,他万念俱灰。“六二压”时写了申请,坚决要求回到农村。

    回到大队后,他继续着打铁的活计,会庆所有会打铁的年轻人都是他的徒弟。

    如今重提往事,他依然津津乐道……

    以下是来自村里的图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采风——凤城镇会庆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lu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