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不敢写的困境,就是写起来,用写作打败对写作的恐惧。真实记录教育生活。不管长短、不惧优劣,不怕丢丑,没有技巧,即使是流水账,或者如第二个故事的老师那种表达,也没有关系。敢写,愿写,并持续地写下,就迈出了教育写作最可贵的一步。教育者在头脑混乱时,需要写作来帮忙。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例证“语言有助于澄清思想”时,引用乔治·赫伯特·帕尔默的阐释:当他头脑混乱时,他常靠写作来使头脑清醒。
那些常常歌颂带班很幸福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教育道行极高的老师,能够忍受那种繁琐的日常,把教室里的一地鸡毛扎成鸡毛掸子,云淡风清地生活。一种是对教育有宗教般的情怀,享受着那种痛并快乐的生活。而长期做班主任的大多数老师,尤其是小学班主任,教室里兵荒马乱,班级生活一地鸡毛是常态,需要修炼的基本功实在太多。通过随手写,把自己的真实状态记录下来。也许写着写着,就平复了自己的情绪,看清了自己面临的困境,甚至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也许当时只是单纯地写下来而已,但是等过一段时间再看记录,剖析自己的文字,又会对教育产生有价值的思考。
应对不想写的困境,有目的地写,带着任务写。也许是为了练习某一类写作的技巧,也许是为了积累某个主题的素材,也许是为了完成某个团队的任务,也许是为了复盘自己的课堂,也许是为了唤醒在教育生活中的内在感受,也许单单是为了激励自己……总之,只要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或者必须完成的写作任务,就有了写作的动力和需求,自然会逼着自己去思考,去书写,去主动挑战写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完成新网师的作业为例,两周一次的预习作业,无比痛苦,因为有任务,哪怕到交作业的最后一刻,我仍然会挣扎着完成。这样的逼迫中,写作能力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应对教育写作不专业的困境,一要“以教育生活体验为写作对象”,即以生命在场的状态,穿透现象,领悟存在,所写内容不仅是“我”所经历事情的积淀,还影响“我”对其他事件的“经历”。二要“以描述性语言进行直观呈现”即运用现象学描述进行教育写作。现象学写作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反思,通过基于理解的书写,悬置种种成见,让事实本身呈现出来。“持续不断的反思”应基于一定的主题,“基于理解的书写”就要有多重背景的描述,“事实本身呈现”应是有冲突、有结构、有意味的表达。
用这些标准再读故事《因为那一块石头》,我们能从很多细节描写中感受到这是作者真实的教育生活体验,“我想我的脸上一定是微笑了——仿佛又回到了久远的过去”故事中的作者生命时时在场,因为那块石头的故事,让作者明白“阳光不能使砂砾开花,但是,阳光不会先去分辨是砂砾还是埋有种子的泥土,然后决定给不给他们光明和温暖——它们只会把光明和温暖,给予每一寸大地。”这个事件便成为了一个“关键事件”,影响着作者其他的“经历”。这个故事的描述方式有技巧,选择了一个千禧年的大背景,插叙了多年前的一个冲突事件,结构化地呈现了一个教育人对学生那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让我们领略了“等待,是教育的另一种美丽姿态”的主题。此文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学描述文本。
用现象学的方式去描述教育生活和教育故事,用专业化的“写”来应对教育写作的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