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思考
重识教育写作——读《教育写作》第一章

重识教育写作——读《教育写作》第一章

作者: 小艺同学a | 来源:发表于2021-01-11 22:36 被阅读0次

    作者在开篇回应了教育写作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从何处来”“为何要写”“当前困境”。

    教育写作从何处来?

    教育写作大多是在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被认识和提及的,有其特定的边界和内涵,不包含事务性写作?文学创作或者其他写作,也不局限于论点明晰、论证严密的纯学术论文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等不同类型的文体都可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表达样式。

    而教师长期浸润、置身在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育场域”中,对教育教学有最真切的感受、最直接的反应、最准确的观察,是天然的研究者。得天独厚的研究田野,需要我们转变意识,切实地去深耕。

    为何进行教育写作?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而言,教育写作并非表达研究成果的收尾环节,它引领教师进入一种以“写作”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实践探索——反思研究——专业发展——实践改进——理论创生,教师的身份从实践者华丽转身成为研究者。不仅如此,教师因为写作给平淡的工作创造新鲜感,还能有效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

    从教育理论角度而言,教师通过写作,发展、表达教育现场中鲜活的教育问题,可以为理论研究开拓视域。教育实践与理论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写作的丰富样态和成果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研究提供源泉。

    从教育的影响角度而言,文以载道,通过总结教育的经验,发现其中规律,而后成文,让教师的操作不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的仿效,而可以按规律去进行再创造,运用于实践,获得教育的高效能,最终让众多的儿童获益。这种影响辐射的将会是一代代的教师。现在的我们仍然在读杜威的《民主与教育》,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就不是教育写作跨越时间、空间产生影响的最好证明吗?

    教师进行教育写作当前有什么现实困境?该如何突围?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常年的工作经验或许很丰富,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各种案例的共性规律,因此单纯描述和记录一段教育教学过程,是无益于教育问题的发现、剖析和解决的。一方面,教师专业阅读与积累不够,另一方面,教师理解和运用理论的水平有限,难以跨越经验和理论之间的藩篱,成了教师写作中的最大难题。

    教育写作需要捕捉、聚焦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真问题,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教育意识和眼光,这都有赖于日积月累的训练与反思。

    除了写作内容与形式的适切外,写作规范的缺失也是教师教育写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对此,作者指出了五条突破路径:
    一是唤醒自己的教育研究意识,学会观察和积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所说的:“凡是引起你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闪躲着你的真理和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二是学会追问和思考,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造。不断尝试用一些新的做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进行创作的积淀,用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展“创作”。

    三是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尽可能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让自己具备深刻的理论洞察力。

    四是了解教育写作的相关知识,遵循学术规范。教育叙事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教育感悟,教育论文通常先直接摆明观点,再进行论述和阐释,结合例证来印证观点,思维从抽象到具体,教学案例是通过典型案事例来抽取出普遍规律,写作一般运用归纳思维,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等等。

    五是不断锤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育写作首要的关键词就是长期沉淀,作者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高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写作水平的高下。写作的过程需要教师用系统的思维去架构表达框架,组织材料;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论证表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释问题缘由;用强大的概括能力进行提炼总结。

    教育写作从不是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生活,而是融于教师教育生活之中的专业行走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识教育写作——读《教育写作》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mj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