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02-23

2021-02-23

作者: 飞鸟逐溪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16:24 被阅读0次

第十一章:11.1-11.3

1. 模因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前期的模因论将模因看成是文化模仿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其核心是模仿。

后期的模因论里,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一个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里的一个复制因子。

2. 语言为什么可以成为一种模因?

教育和知识的传授使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

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文化交流也会催生语言模因。

3. 语言模因的传播路径有哪些?

“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4. 什么是强势模因?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

5. 模因背诵法和普通背诵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普通背诵法对背诵内容的选取没有特别针对性的要求,而模因背诵法则强调选取合适的背诵内容。

第二,与普通背诵法相比,模因背诵法更强调理解的过程。

我思:针对不同的级别,选择从句/段落/篇章的背诵要求,且是课堂已经详细教学的。作文的书写上可以从结构层面教授学生采用表现型。在内容上可以从基因型引导,同样的知识,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6. 语言模因论指导下的模仿学习和行为主义的“模仿学习原理”有什么不同?

两者对强化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行为主义的模仿学习理论不把强化看作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语音模因论指导下的模仿学习更强调强化在语言模因传播阶段的作用,一个语言模因只有得到反复的同化、记忆和表达,才能最终成为强势语言模因。

语言模因论指导下的模仿学习更强调“创造性”模仿。灵活多变的模因重组。


第十一章结束

1. 黄源深认为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如何?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写作的重要性是最被低估了的,写作课是效果最不理想的课程,“写”是学生英语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各校都设有写作课,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都敬而远之:教学负担重,教师怕教;文章难写,学生怕写。而教学大纲规定要设写作课,所以又不得不苦苦支撑着。写作课半死不活。

2.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哪些写作教学法?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成果教学法主要关注语言知识和形式,强调学生作文中句式的正确性,而往往忽略文章的可读性和文体风格;

过程教学法注重语言和写作技能的培养,强调写作中起草、校对、修改的过程,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内容题材教学法则强调写作必须考虑具体的社会语境,把写作活动看作是体现一定目的性的社会交际活动。

3. 语言模因论指导下的写作教学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语言模因的同化阶段:教师要精选语言模因的载体,从中挑选出优秀语言模因让学生进行背诵,促进语言的内化,加快语言模因的复制。为达到成功输入的目的,要选择符合学习者语言发展阶段、易于理解且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语言因子。

在记忆阶段,教师要指导学习者使用捆绑策略。捆绑策略指新模因依附在成功的旧有模因上以增强感染力。

在表达和传播阶段,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将已被同化和记忆的语言模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而向更广泛的范围进行传播。基因型语言模因:直接套用和同义异词;表现型模因:同形联想和同构异义。

4. 分别总结基因型和表现型写作模因教学法的流程并思考哪一种更适合你目前的教学班级。

基因型写作模因教学法流程:

结合范文仔细讲解每一个句型的意思和用法,让这些基因型写作模因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充分同化。

通过听写、背诵等练习使学生熟记这些句型,加深这些基因型写作模因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

给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使用所学到的常用句型,以促成这些基因型写作模因的表达。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这些常用句型在习作中的使用情况,让这些基因型写作模因在传播阶段得到学生更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抽取质量水平不同的习作,对其中用到的常用句型进行评析,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基因型写作模因的印象,并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表现型写作模因教学法:

结合范文讲解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框架结构,让这些表现型写作模因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充分同化。

让学生阅读大量范文并背诵常用框架结构,加深这些表现型写作模因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

给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使用所学到的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框架结构进行仿写,以促成这些表现型写作模因的表达。

将学生分组,每组2-3人,互相传阅自己的习作并讨论这些写作框架在习作中的运用情况,让这些表现型写作模因在传播阶段得到学生更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抽取质量水平不同的习作,对其中用到的常用句型进行评析,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基因型写作模因的印象,并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我思:教授知识点,记忆知识点,练习知识点,讨论和分析,产出知识点。


模因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了。语言模因论是说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甚至其所传达的文化意义,都有可能称为模因被广泛模仿、复制和传播。模因传播主要是两种:“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这一种是强势模因。我们经常看到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都是各种强势模因的体现,也就是不同的框架思维。整合不同的强势模因而后归纳成不同的框架,在看到一篇文章时,就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逻辑和思路。今天看专业类书籍《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第十一章 语言模因教学,就利用了框架思维。专业类书籍一般是先理论解释,然后举例论证,再结合实际操作。我今天在举例论证里反向思考其实作者主要是利用了现实的现象和名人的背书。针对理论解释我反复看了4遍,理解该理论之后,对后面的举例和实际操作就能够很快理解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02-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nr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