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同心傈僳,追赶太阳的民族

同心傈僳,追赶太阳的民族

作者: 雅博社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15:30 被阅读0次

    傈僳族历史悠久,是四川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今的傈僳族主要生活在祖国西南云南、四川两省及缅甸、泰国等国家的跨境民族。繁衍生息在国内的傈僳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劳作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绚丽的民族文化;在保卫、建设祖国边疆的漫漫长河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在你来我往的饮食文化交流中,创作了丰富的美味佳肴。傈僳族的饮食文化古朴、独特,极具民族特色。傈僳族的美食很多,这里介绍有名的七款:

    簸箕饭

    这是傈僳族待客筵席中最隆重的规格和礼仪。竹编的簸箕直径约有50厘米,里面用本地米煮出的香米饭垫底,其上依次放上烤(或煮)熟的小猪、土鸡、鸡、羊、牛肉、腊肉等等,另用一个扁平的大竹筒盛上洋芋、芋头、蔬菜等煮成的杂锅汤菜,还有一小坨用青辣椒、生姜、大蒜、野芫荽等加盐舂制成的黏稠状峡谷蘸料,在品尝荤素美食的时候,加一点这个蘸料,味道立马变得更加鲜美、爽口。

    峡啦

    这是傈僳族一道极有民族特色的佳肴。“峡啦”为傈僳语,翻译成汉语为:漆油酒煮菜。“峡啦”可以用任何一种饲养或捕猎到的禽畜(兽)肉作为荤料,其名称根据荤料名字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山羊“峡啦”、竹鼠“峡啦”、雀子“峡啦”、石蹦“峡啦”等等。此外,傈僳族还善于用漆油烹制各种菜肴,如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鸡蛋、漆油炖小猪、漆油清汤羊、漆油煮江鱼等,都是难得吃到的美食。

    酸竹菜

    傈僳酸竹菜是山里生长的一种青嫩的竹笋,夏初挖出,削皮切成片状晾晒成干菜,食前以热水浸泡,常用来炒肉食和做汤料,味鲜美爽口。制成的酸笋是将鲜笋剁碎,舂打至绵软,密封在竹筒里,用芭蕉叶封口,放在有细小泉溪处淋滴,数天后发酵变酸,取出晾干做酸竹汤,去暑解渴,是夏季适宜的汤食。

    酒焖鸡

    傈僳酒焖鸡即将鸡连骨剁成块,用油爆炒,放入大量的烧酒,一只鸡约放二三斤白酒,一般不放盐,只放些野花椒,在火上焖食。其鸡味酒香四溢,亦颇鲜美。酒焖荷包鸡蛋也类似这种做法,一般是十个鸡蛋放一斤酒。

    烧包谷花

    傈僳族家家户户都设有大火塘。火塘里白天黑夜都有火。烧包谷花时必然要有大火,把火塘里的子母灰扒在火塘边,扒成一块平平的小场子,从准备好干透了的包谷包包上,拨下包谷籽放在小场子里,然后用专制的竹夹不停地搅拌包谷籽。片刻,包谷籽一颗颗绽开了变成包谷花。围坐在火塘边的人便用竹夹子拈了来吃。

    荞耗子

    先在锅里烧好油汤,取所需的甜荞面于菜盆里,放适当的水将面稀释调制成浆糊状,加盐拌匀,用调匙将调好的甜荞面一调匙一调匙地舀放进锅里,再加上腌菜或煮好的干板菜或白菜。

    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奇特神奇,是傈僳族的民族美食,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民族风情。石板粑粑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其独特之处就在于石板,将石板在火塘三脚架上烧热,将调好的养麦面糊或是玉米面糊倒在加热的石板上摊开烘烤,过一会儿翻个身就新鲜出炉了,随烙随食,别具风味。其奇妙之处在于不能放油,石板沾油会裂开,虽不放油,粑粑不会被烤焦也不会巴锅。不巴锅窍门就是烙粑粑前,石板上薄薄地撒上一点火塘中的草木灰,抹平。石板粑粑除养麦面、玉米面为原料外,用葛根、野芋、野百合、野山药、阿吞、董棕块茎等提取的淀粉浆烙制,也一样不巴锅,皆口味绝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心傈僳,追赶太阳的民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nu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