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科幻
也谈《三体》:人性的脆弱建模

也谈《三体》:人性的脆弱建模

作者: 只舟行巨海 | 来源:发表于2020-03-26 13:49 被阅读0次

    也谈《三体》:人性的脆弱建模

    文:翟晨旭

    在现代文学开始越发五花八门的今天,读者似乎也开始变得画地为牢起来。

    读玄幻的看不起看耽美的,读实体的瞧不上读TXT的,信息的流通让书籍在被阅读之前已经划定的相对狭窄的读者范围,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的,可读的书却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驱势下,科幻类小说《三体》获得如此多的社会关注,的确是一个异类,更难得的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年龄跨度和国际认可度。

    其实通读此书后不难发现,无论是地球人还是“三体人”,归根结底还是人,一如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

    政事、军事,归根结底都是人事。

    科技的发达和光年的遥远只是人性的遮掩,读者可以从陌生的科学概念中读出那些原本属于人性的模型,这也是这本小说的优秀或是局限。

    第一模型—三体世界和叶文洁

    我至今认为三体1是这几本书里面写的最好的一本,写的足够细腻。

    你可以透过纸张去感受到叶文洁这个人物的鲜活。

    从某个角度看,叶文洁可能是书里最能代表人类思想的一个特例。

    首先,她的蜕变来自于一个泯灭过人性的时代,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文革的时代发生了什么。

    当十年的时间你的周围都在充斥着反人性的事物的时候,你肯定会出现对人性的怀疑,所以人就会产生幻想,实际上大多数宗教都是这么出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三体文明对于黑暗中的叶文洁而言更像是信仰而不是“事物”。

    杨振宁说:“科学的极致是哲学,哲学的极致是宗教”,大师思想之深度常人未必可及,但人类对于宇宙的思考,或许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当叶文洁对于人性产生怀疑的时候,对于宇宙思考的哲学就会趁虚而入,她宁愿相信外界的文明中存在着她所期许的“人性”,所以发出了那段信号。

    但很有意思的是,接受的三体人,那个监听员,也做出了“反人性”的做法,他隐藏了这一信息并对叶文洁发出示警,这当然违反了黑暗丛林说的“生存第一原则”。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世界和三体世界的第一次交流充斥着不可思议的反人性。

    这本书里唯一被作者亲自写到的模型是游戏里的那个三体世界,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模型,讲一个外星文明的主体。

    不是直接的说,而是借一个虚拟世界的形式,去展现文明的构成,“三体 ”意味着无序性,星体运转中心的改变也意味着生活的改变和哲学观,但作者坚持了“宇宙法则恒定”这一写作原则(我一直很头疼科幻小说里很多不能碰触的东西,但偏偏碰触了就写不了了)。

    也就是说地球和三体处于同一条发展轨迹上,只不过发展的程度不同,那这里就涉及到了科技与生活的问题。

    科技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这是人性,但当科技无法保证人的生存的时候,兽性就会暴露出来,生存还是生活,人性还是兽性。

    这一点在近代科学发展中从没有暴露出的问题在三体世界中出现了,所以三体人与地球人走上了对立,这种对立本质上是上述问题的转移,即“三体运动”对三体人的威胁,转化为了“三体入侵”对地球人的威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体世界这一模型构建的极为成功。

    2

    第二模型---黑暗丛林法则

    毫无疑问,黑暗丛林法则是这个小说的主线,这一法则太过耀眼以至于很多科幻迷惊呼“宇宙不过如此”。

    但仔细想想,这一法则的脆弱决定了,这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思路。

    这个模型的构建非常简单:它由两个原则:生存为文明的第一定义和宇宙中物质总量不变,以及两个名词技术爆炸和猜疑链构成,前两个为恒定不变,后二者则具有动能。

    但这一模型之所以脆弱,在于它太过于人性化------无论是生存优先还是猜疑链,本身就是一种人的本能,这种本能不足以支撑一个文明---好吧,我甚至说的可以更直接一点,它甚至不足以支撑一个人。

    不信?

    否则我们怎么会发明“泯灭人性”这个让人无法直视的词语呢?我们为什么会发明法律与宗教,对人性加以约束呢?

    人性的思考往往塑造许多有意思的故事----例如空城计。

    但这些故事却偏偏不是现实、二战时期日本的神风突击队用血肉冲向了美国的战舰,美国则以超越屠杀级别的武器原子弹还以颜色,最终以丧失人性的手段实现了人性所期待的和平。

    不得不说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嘲讽,人性必将以兽性得以弘扬,而兽性的存在让黑暗丛林显得如此脆弱,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又涉及到了文明的概念,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热力学上管这个叫熵增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所以人们水一样流下去,最后像蛆一样汇聚在一起熙熙攘攘,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文明。

    但文明反而是好的,形成了所谓的熵减现象,这又让人想到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俗语,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类似于“原子弹造就和平”的观点,堪称超越世界八大奇迹的神迹。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这句话道出了文明的几丝真谛。

    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局。

    如此看来,美国人的俗语“相信过程”颇有道理。这才应当是“黑暗丛林”的法则,假设后者真正存在的话。

    第三模型---面壁者与持剑人

    面壁计划成为了拯救人类唯一可靠的计划---从这个角度来看,参与这个计划的每一个人都足够伟大。

    因为他们最初只是人类趋利避害的一个计划,但最终他们为了人类放弃了趋利避害,这是真正的了不起。

    其实在我看来,贯穿这本书的更像是面壁计划,而不是黑暗丛林。

    第一个成功的面壁者是叶文洁,她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壁者,在不能沟通的世界里,她提前预知到了“人类的毁灭”,选择了引入三体,也许她做错了。

    但最终的结果是人类依旧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件违背规则的事情,在我看来罗辑本质上是叶文洁的继承者,只不过叶文洁更像是《旧约-出埃及记》里的摩西,而大家只记得了《新约》里的耶稣。

    罗辑是第二个面壁者,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唯一的持剑人。

    这是一种怪胎,他是叶文洁意志的延续,其实也是命运的延续,他选择了背负人类,但又因为人性而不被容忍,在这个角度上看,罗辑的确应该感谢三体人。

    历史上有太多类似于他或是叶文洁的人,类似于阿提拉或者是希特勒,但最后的下场似乎都不怎么样。

    从罗辑开始,持剑人和面壁者这两个模型建立了一种命运上的联系,即想成为持剑人,必然要先成为面壁者(抛弃人性本能),程心是这种联系的反面典型。所以她既不是持剑人,也不是面壁者。

    第三个成功的面壁者是维德-----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几乎成功,你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

    就像书里的细节描写一样,一百多岁的他手完全不发抖,坚定而有力,他选择了把世界背在了身上,想尽一切办法保留人类,但最终的死于人类的愚蠢,我认为这是书里最伟大的一个人。

    面壁者对抗人性的本质,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尊重和保护,所以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遵从了程心的要求,哪怕他知道这是错的,这让人想到了孟子,“故患有所不辟”,违背了原则的目的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没人理解。

    所以罗辑一定可以理解,那是一种通病相邻的孤独感与伟大,超越了生死或是维度。

    最后一个成功的面壁者是云天明,他的面壁最终实现了人类的延续。他本来是面壁者维德的产品,但最终他的大脑在三体世界得到了永恒,并编出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童话(我觉得刘慈欣写的这段童话棒极了)。

    这是面壁者无声的遗志传承,从维德到云天明,开始脱离叶文洁和罗辑的“独裁者思想”,变得超脱世俗而入圣。

    最终模型---宇宙毁灭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崇尚“末世说”,也就是依据现在的物理学所得出的依据,宇宙必将毁灭。

    实际上《三体》的结局是编辑加的,但其实已经违反了刘慈欣的原则。

    因为宇宙是守恒的,最后把宇宙的存亡寄希望于人性对无私的呼唤,本身就是一种梦幻。

    这是科幻小说笔锋末端的最无奈,却也是人性寓于理性的最迷人之处。

    这里又回到了科幻小说最原始的模型---假设人类毁灭,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曾经想过假设人类毁灭而人类需要传承,我们该让哪些人最后活下来继承人类的文明呢?这是一个直指人心的命题,其中蕴含的丑恶和不堪甚至让人不敢去深思。

    假设,我说假设。当人类的科技足够发达,我们只需要一个芯片就可以容纳所有人类文明成果,那么自然不需要太多的人,只需要一台读取芯片的机器和几个芯片备份就可以。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一个开启机器的人,如此看来,似乎末世大逃亡的景象根本不必出现。

    继续思考,这个人当然不可能永生,所以生殖和繁衍显得很有必要,鉴于冷冻精子和克隆技术的发明,我们只需要为受精卵提供一个孕育场所就可以。

    所以男性就显得没有必要,想到这里已经变得非常可怕了,因为这是一个男性主导的时代,政要富豪以及精英人士还是以男性为主。

    再往深处想,这个女性需要年轻的身体状态保证生育成活率,这下又麻烦了,因为三十岁之后的人肯定不行,而这又是反人性的。

    因为根据身体状态区分社会等级这是典型的野兽思想,我们用了上万年的时间战胜了兽性建立了尊老和学习的人类社会,但最终,这些在末世面前完全崩溃。

    人性构成文明,兽性支撑文明,问题饶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我由此有些敬畏科技,这是一种宗教,人类信仰科技可以抵挡兽性,这也是文明最大的向心力所在。

    更多精彩:

    人生,理想与现实交相辉映;命运,高潮和低潮跌宕起伏

    Dans le noir je voir rouge《红与黑》简阅录

    陆小曼:在爱情中迷失,在守候中重逢

    《海上钢琴师》:生而纯真,死亦无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谈《三体》:人性的脆弱建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qc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