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日子,阅读21天。参加阅读营之前,也总是会带一本书出门,会打开微信读书读啊读,但一直没有找到与书之间的幸福感和期待。
周四若辰老师在群里进行了答疑,反复听了好几遍,脑海里不断浮现这两个词-思想深度。

在吉田医生成长的路上,她意识到了“时间密度”在成长上的重大意义:相同时间过后,每个人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同样是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总结的内容、收获的角度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正所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后对内容架构和梳理的输出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以为自己所用为核心,但输出得是否有条理、清晰是思维深度的体现。
在对比若辰老师给出的读后框架,我看到了思想深度不同的差异。就像若辰老师所说,读的时候千思万绪,写的时候无从下手,是因为没有习惯写作表达的模式。思维深度需要刻意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