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鲜花一般的年纪;十七岁,等待岁月的洗礼;十七岁,编织成长的诺言;十七岁,写下梦想的召唤。
4月17日晚,17岁男孩从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跃而下,跳桥死亡,他永远的定格在了17岁,再也不会长大。
免责声明:图片引自网络,若有版权方,请联系作者删除。短短几秒钟的功夫,就是生与死的永别。
紧追其后的母亲,亲眼看着儿子从自己手边坠桥未能拦住,捶地痛哭也无法时光倒流。
免责声明:图片引自网络,若有版权方,请联系作者删除。一遍遍看着视频、一篇篇翻着评论文章、一次次地留下泪水……只想在梦中跟男孩说:“孩子,十七岁不哭,愿你在天堂没有泪水。”
作为父母,我有个大大的提议,提醒各位父母去学习《心理学》知识,去了解自己,更去了解孩子的心理。
从这个事故中,作为父母,不得不学的心理学:
1 了解情绪的“警戒线”
心理学家于立文在《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人们都熟知,当水库的水位超过了警戒线,就必须要想法设法泄洪,如若放任不管,就会造成水库崩溃、水灾泛滥的悲剧。
精神学家弗洛伊德也曾用水库来比喻过人的情绪,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有一个储存负面情绪的水库,当有负面情绪出现时,人们就会将这些情绪放在水库中。当负面情绪过多时,“水位”就会达到警戒线,出现失控的局面。
男孩跳桥视频中,母亲将车停在大桥中央的车水马龙中,全然不顾行车安全,还去刺激自己的儿子。
那时的母子都是情绪激动,两人储存负面情绪的水库其实都达到了“警戒线”,唯一不同的就是,母亲可以停下车,无休止地痛骂儿子泄洪;而儿子却无法泄洪,最终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流着泪毫不犹豫的纵身一跃,消极的情绪最终击垮了男孩,让母亲一生后悔!
十七岁仍旧是孩子,作为母亲要有母亲的样子,管控好自己情绪的同时,要保护孩子的情绪健康,要防止孩子的负面情绪超过警戒线。
2 认识坏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网友对“你是否被父母家暴过?”的回答中,有一个回答是最扎心的,他说:“他现在最痛苦的是,自己变成了可恨的爸爸,总是忍不住去揍孩子。”
热播剧《都挺好》中,想跳水自杀的苏大强在警局中对警察说了很多过份的话,苏明玉终于听不下去了,忍不住向父亲开始发飙,她痛骂苏大强,再一次大骂苏大强是窝囊废,称他不配有家,不配有子女。
免责声明:图片引自网络,若有版权方,请联系作者删除。苏大强用最戳心的话“你就是赵美兰”回敬了苏明玉。苏明玉被自己吓到了,那一刻,她自己也觉得自己像赵美兰,她说:“我居然成了自己最恨的人。”
免责声明:图片引自网络,若有版权方,请联系作者删除。要知道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从自己做起,不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
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中要以身作则,不要过多的渲染自己消极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满;当你感到焦虑时,可能孩子也会随着焦虑;当你感到恐惧时,孩子也会感到恐惧。但是孩子的心理要比大人脆弱得多,这些负面情绪对大人可能只会引起短时间的不安,但是对孩子可能就会长时间影响,以致影响到长大后的生活。
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有什么缺点,或多或少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将来的孩子。
3 学会批评中的一种艺术——留白
人在感知世界的时候,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补充,直至完整。人们对经过联想去“补充”的感知对象,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记住。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空白效应”。
中国有个句子叫:“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的就是空白效应的效果。
有一些父母在批评学生时将话说得不留余地,其实这样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改正错误。
相反,如果家长在批评时留有空白,只需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无需过多的指责及说教,孩子自会产生愧疚,日后也会有所改进。
批评时的留白,让孩子不会有“穷追不舍”焦虑、烦躁之感,反抗心理会锐减,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4 超限必然逆反
曾在于立文的《心理学》一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非常好,让他感动,他准备捐款。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未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依然没有讲完,于是,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造成超限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方式方法,也没有注意把握“度”,更不会换位思考为他人考虑。
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反抗心理会越强!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17岁男孩最后的跳桥也是母亲超限效应的结果。如果这位母亲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或许就不会有这场悲剧了。
免责声明:图片引自网络,若有版权方,请联系作者删除。5 孩子是独立的个人 需要尊重与赞美
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撰写的《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说道:“家既是爱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的传递者。”
作为父母,如果家庭中的亲子教育不健康,那家可能不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它不温馨也不可爱,父母会在不知觉中给孩子带来伤害,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其此男孩跳桥事件的起因只是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在青春期,没打过架就不叫男孩。”
不管矛盾的严重性如何,作为父母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问题,有矛盾是很正常的。矛盾已经发生了,要学会低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再去引导改正。
免责声明:图片引自网络,若有版权方,请联系作者删除。要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无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孩子都有表现的权利,在孩子表达高兴时陪伴他高兴;当孩子哭泣或者生气时也陪伴他难过。孩子情绪的正常表达出来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赞美与表扬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
爱孩子,从现在开始,学会尊重并赞美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教育家约翰.罗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的药一样,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
愿你做一个会正确教育孩子的父母!陪孩子健康成长!
让孩子们感受到:“一个人总强不能算强,只有跌倒了,摔得很重,再能重新站起来,才是真强!”愿孩子们都是电视剧《十七岁不哭》的主角,成为聪明的简宁,美丽的杨宇凌,活泼的乐心,文静的晓丹。
免责声明:图片引自网络,若有版权方,请联系作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