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讲论语里,樊登老师说他觉得孔子口中的“一以贯之”的“一”是反求诸己。其实求诸己,这在樊登老师所讲的另一本书《梁漱溟先生讲孔孟》里,只是梁漱溟先生所总结出来的孔子十四个态度中的一个:看自己。
十四个态度分别是:仁、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非功利、非刑罚、四毋、礼乐、孝悌、不迁怒、不贰过、天命。这其中任何一个拿出来都可以当成那个“一”,而“仁”尤其合适,“仁”是论语中使用频率最多的,出现了109次。
梁漱溟先生总结说:仁是所有的对。但这样一来,又太过笼统,毕竟每人所站角度都不同,你认为的对,在他人眼里是错,你以为的善心,在他人眼里是恶意。所以樊登老师从实用可操作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求诸己,凡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求仁得仁,于我何怨!这样就基本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烦恼。曾经超级迷恋的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也是基于这样的主题: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论语很难读,每个子曰之间似是没有任何联系又千丝万缕,每个子曰都简短又暗示无穷。像中国画,意境都在留白处。像唐诗宋词,情怀尽在未言中。只读译文,只听一人的解读,意味着丢掉了很多。
以前人带孩子,在孩子还没有咀嚼能力的时候,会嚼饭喂之,另其获取营养。但不卫生,有传染疾病的风险;现在人带孩子,会手动或借助机械磨研食物喂之。卫生了,但要防图省事而忽视孩子自己动手的成长。
凡事有利有弊,听书,是阅读的一种,但不是全部,最终要落实到阅读本身和独立思考。尤其网络时代,各种APP和私域群里,时刻提醒自己:在有人能帮你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人脑的惯性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