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很多工作方法和技巧,都听别人分享过,甚至听到过多次,但为什么就没有坚持下来,没有培养成自己的习惯?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缺少改变的内驱力
很多事情,如果不是你自己想去做,哪怕这件事情、这个方法再有价值,你都很难坚持下去。
例如,我写公众号就是自我驱动,目的是分享自己的思考,帮助更多的青年朋友成长。这没有什么报酬,但我自己很乐意去做,因为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也没有人指导,可以求助。
有个大学同学在大三时选择辅修,就是想通过辅修去做另一个专业的工作,这不是家长或者老师强制去学习,而是强烈的自我驱动。因此别人周末睡懒觉,他一大早就去上辅修课程。
还有个大学同学,每天去跑步,风雨无阻,就是有强烈的内驱力。如果你自己不想减肥,就是在你面前放上10吨的减肥教程,也没有动力去看。
找答案并不难,难的是你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
2、外部监督不够
很多学生觉得在大学里,再也找不到学习的热情,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但回想自己在高中时,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知道自己的目标,就是考更高的分数,去更好的大学,除了这样的内驱力以外,还有老师的监督、家长的提醒、同学的比拼,需要按时上课,每天上自习,这些措施都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
但是上大学以后,完全靠自己自觉,没有人催你去上自习,甚至你逃课也可能没有人管。有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因为缺少了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没有外部的提醒以后,就很容易懒得动,躲在宿舍,混吃等死。
3、缺少反馈
兰迪·波什曾经在演讲中说:“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
很多人在工作时,觉得自己记笔记的方法不够好,乱七八糟,惨不忍睹,但即使自己知道“康奈尔笔记”、“方格笔记”等记笔记的方法,也很少实际使用,依然用自己毫无章法、毫无逻辑体系的笨方法去记录一些事情,笔记和开会的记录挤在一起。
因为你记录得再好,没有人看到,也没有人点赞,得不到反馈。反而有些人经常晒笔记,甚至做成思维导图、手绘笔记,得到很多人的点赞、欣赏,不断升级自己做笔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笔记理顺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工作总结。
4、一旦违反,就很容易放弃
我们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时候难免出现中断,这时候不要过于求全责备,适当给自己一些空间,重新出发就好。
例如跑步,自己打鸡血坚持了1周,但是一旦有一天没有跑,第二天也不想去操场了。
要给自己一个“容错机制”,当天没有做到,没有关系,第二天重新来即可。
考研学习的时候,也不能一直学习,不给自己丝毫放松的时间,采取5+2、6+1的方式甚至比连续7天都去学习的效果要好。
有时候,我们无法100%的坚持某个做法,做到80%也行,甚至哪怕20%也不错,总比什么也没有改变好。
5、形成反复训练后的习惯
我们很多人对于新事物,可能只会尝试一两次,还没有发现这个工具的价值的时候,就浅尝辄止,没有形成习惯。
我有个微博好友,天天在Keep上锻炼20分钟,他说不用去健身房,也可以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每次锻炼完,在微博上打个卡分享。以前他需要设置一个闹钟提醒自己,现在每天晚上到了9点,他就自动形成了习惯,到点就去锻炼。
给自己培养一个习惯,例如比平时早起30分钟,读书;下课推迟20分钟去食堂,看书做作业。慢慢培养属于自己的高效率习惯,或者使用更高效工具的意识。
6、从新的工作方法上,得到好处
我们不能坚持使用新的工作方法,可能是因为没有在这上面获得什么“好处”,没有发现这其中的价值,因此常常难以坚持。
我很早就多次推荐过语音转文字、腾讯文档、有道云笔记、扫描全能王等效率工具,这比自己在电脑上打字速度快很多,效率也高很多。例如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昨天午餐后在校园里散步,用讯飞输入法语音转文字写在腾讯文档里,然后整理发布的。
但真正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这些工具,或者把这些工具用到炉火纯青的人,很少。
大多数人只是感觉,这些工具看上去不错哦,或者简单用了几次,又返回到原来低效的工作方式上。他们并没有在熟练使用这些工具以后,发现这些工具的价值,从而增强自己使用这些工具的黏性。
因此很遗憾,虽然我们听说过很多高效的工作技巧,却很少坚持使用,还是回到原先低效的工作方式上苦熬着,一边吐槽,一边无奈。
以上6点,是我的一些思考,欢迎批评指正。期待你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不断升级自己的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