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分析形象的深层结构的难点是揭示其内在矛盾,而内在矛盾是隐秘的。
要进入文学解读学的具体操作,第一步就是在不同规范形式之间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异中求同,更重要的是同中求异。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预期和不同的生成作用,其中有间不容发的区别。人的心灵是很丰富的,哲学(逻辑学,等等)主要表现其理性,其情感审美方面则极其丰富复杂,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将之全面地表现,因而,在数千年的审美积累中,文学分化、进化为多种结构形态,以不同的功能表现心灵的各个层次和方面。
诗歌的意象乃在普遍性的概括,不管是林和靖笔下的梅花还是辛弃疾笔下的荠菜花,不论是华兹华斯笔下的水仙还是普希金笔下的大海,不论是艾青笔下的乞丐还是舒婷笔下的橡树,都是没有时间、地点、条件的具体限定的普遍存在。在诗里,得到充分表现的往往是心灵的概括性,甚至是在形而上方面,在爱情、友情、亲情中,人物都是心心相印的,具有某种永恒性的东西,故从亚里士多德《诗学》到华兹华斯,都以为诗与哲学是最接近的。
而在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中,则是个体心灵常常处于形而下的境地,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表现差异性是绝对的,而且处于动态之中。情节的功能在于,第一,把人物打出常规,显示其纵向潜在的深层心态。其次,打出常规以后的人物,哪怕是亲人、恋人,也会发生心理“错位”,造成人间无限丰富的悲喜剧。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文学文本只是作家对某种形式规范的选择,同时也是对其他规范的拒绝。
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但取决于内容,而且取决于形式,甚至是亚形式方面的精致洞察。规范形式虽然不多,但其间微妙的区别,就是伟大作家也难以全盘掌握,甚至在同一作家、同一形式之中,对亚形式的驾驭也往往差异甚大。
这一张是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例。《长恨歌》以诗的形式出现,并没有过多的刻画故事情节,人物从始至终都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安禄山起兵造反部分也写的非常简单,只精选了鼓声、动地、惊破、霓裳羽衣曲(奢靡)四个意象,这个过程就诗化了,这就叫形式扼杀内容,形式强迫内容就范,形式征服内容。陈鸿的《长恨歌传》将故事写的详细。以意象的跳跃实现过程和情节上的跨越是诗的基本法门,在这个意义上说,规范形式和内容一起构成了作品的生命。洪昇的《长生殿》是戏剧,追求的错位发生冲突,所以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有着大起大落的情节。
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但取决于内容,而且取决于形式,甚至是亚形式方面的精致洞察。规范形式虽然不多,但其间微妙的区别,就是伟大作家也难以全盘掌握,甚至在同一作家、同一形式之中,对亚形式的驾驭也往往差异甚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