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要探究青年才俊王勃在短暂的一生里对待生命的态度,需抓住他的代表之作。《滕王阁序》是首选之作。之所以选择王勃与滕王阁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他与滕王阁有缘,他和滕王阁几乎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据说他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宴会主人不得不叹服“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果真,一语成谶,王勃文思敏捷成就名篇的故事遗传千古,滕王阁也由此而更为出名。
《滕王阁序》写景、抒情自然融合,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穿插描写洪州胜景、腾阁盛况,叙述人物的遭遇情绪,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例如他在说明洪州“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则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叙来,不一而足。”对偶、用典、拟人等手法的运用,自然精巧,气韵不凡。从整体到局部,从主题到细节,写景、抒情,表现出及其丰富的内容,流露真实情感,艺术感染力较强。诗中,对于自己短短的实际情况,他有消沉感而保存希望。王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一展无遗;王勃的气质,也显露出来。
《滕王阁序》末,王勃附上了《滕王阁诗》,全诗凝练含蓄,概括了序的内容。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前两句合起来意指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矗立,佩玉无声鸾铃不响,歌舞停止,繁华场面一去不返。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写出了滕王阁的寂寞,借画栋飞上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寓遥深。五、六句写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突出岁月沧桑之感。结尾又从时间转入空间,因物转星移而感慨发问: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整首诗围绕着滕王阁,和《滕王阁序》紧密配合,在表现滕王阁雄浑壮丽景象的同时,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意志更坚的态度,抒发了失意与进取交织的复杂感情。
作为初唐文人的一份子,王勃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又受到现实的阻碍;作为青年诗人中的一员,他笔力奋发而又不失迷惘。实际上,在初唐时期,政治初步稳定,文化开放与繁荣的局面正在形成,整个文人士子群体的普遍心态即是执着的追求与孤独的悲哀相交织。王勃也不例外。如果要更加客观地评价王勃,按照叶嘉莹先生的指导,“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在思想方面的不足。”我想,这种艺术上的不足,来自于他自身性格的不足,也就是“本身感发的生命不够”。他还需要成长,需要历练。
不过,抛开其他因素而言,单就对待生命的态度来说,年轻的王勃人生才刚刚起步,受挫是难免的,面对挫折时矛盾纠结也属常情。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他充分利用自己在天赋上的优势,勤奋苦读,收获才学。至于他的结局,虽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他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和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耀眼出彩的,假设命运给予他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机遇,他也许还会选择孤独地走在那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但是最终,他一定能走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