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個“婚姻家庭諮詢師”的修煉記(二)

一個“婚姻家庭諮詢師”的修煉記(二)

作者: 太陽上de魚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00:14 被阅读29次

    回溯我的童年時代,“野”是關鍵詞,好像那種野外生長的植物,迴歸天性,溫度、濕度、空間、光照都是循乎自然的,有别于溫室里盆栽呵護得小心翼翼。到了青少年時代,恐怕是“乖巧”和“壓抑”了,這種壓抑更多來自於家人的關注被許多“大”事分散了,無暇真正瞭解我,又總想一廂情願地替我做決定。今天的我,是伴隨著時空穿梭往來的許多人對我產生影響造就成的,人身上怎麼能剝離“社會性”。這些穿梭往來的人群里,在我生命逗留時間最久的恐怕是家族成員,這是一群無法經過我篩選、冥冥之中又有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緣分的、對我擁有某些義務和特權的特殊人群,我們都無法選擇父母,只有父母能決定是否以及何時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在幼兒和童年時期的我們,弱小沒有力量,依賴於父母對我們的撫養和教養,他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今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同時,他們也在接受著社會環境對他們思想觀念的裹挾,畢竟在那個年代,特立獨行很難被接納。

    留下的時代烙印像胎記一樣磨滅不掉。

    (一)強制性計劃生育

    城里的孩子幾乎都是獨子獨女,結果出現了6個大人圍著一個小皇帝(小公主),衣食住行一切的妥帖,都是理所當然、本該如此;

    (二)改革開放的開端

    全民下海做生意、農村人口進城打工,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旗幟全面揮舞,家人紛紛躍躍欲試,膽大的各種生意從賣甲魚到承包城市中巴哪掙錢去哪,掙更多的錢比好好帶娃來得重要,隔代帶大的留守兒童出現了一大波;

    (三)大學擴招

    讀大學公費轉自費,大學成了不包分配、自主就業的一個市場化教育資源,以致有機會捧鐵飯碗的公務員考試,挤破头的報名隊伍。

    (四)居住權演變成“高昂”的商品

    2003年前後,以杭州為代表的全國房价開始迅速地往上躥,城市紛紛把舊城區徵地拆遷,賣給開發商蓋高樓再拿出來售賣,房屋商品化後,房產商人一定是把利潤最大化,廣告,炒作,口號鼓吹,什麼都來了,目的就是洗腦:人人都需要住樓房。買不起怎麼辦,沒關係,先支付一部分嘛,一輩子長著呢,慢慢還,給點利息就好。曾經網上有個段子戲謔說工資永遠漲不過房價,80後要買房壓力真的大,父母幫襯不得不啃老。有時候我會想,我不擅長掙錢啥的,我就要被剝奪優質的居住權麽?教育、醫療、健康食品,亦如此。

    一個“婚姻家庭諮詢師”的修煉記(二)

    社會環境和風氣讓父母的價值觀不甘落後地尾隨,極少有人敢生二胎,強制放環結紮是否違人性,冒險成本是巨大的。小時候聽家人頻繁提及做老闆當萬元戶,好像但凡是個人,玩兒命的掙錢才是最高優先級的事兒,生命中任何其它需要多加關注的事,比如親情,比如健康,比如完整人格,都可以靠邊讓一讓。掙錢,已經開始伸出爪子去試探各種為人底線,好似一家子幾個子女,父母極度偏愛其中一個,他就有了自恃的特權,失去的是家庭各成員間的平衡。降低門檻擴招使念大學從稀缺資源變成了普世資源,就業成了誰有關係,誰有最優選擇權。房價起來,讓很多八零後女性的父母,把有房作為女兒擇偶的必要條件。這就是主流,而我註定是個非主流。

    很小很小差不多才記事那會兒,第一次問父親:“人活著為了什麼,死了會去哪裡”,我想父親給不了我漂亮的回答,但這個問題啓蒙了我對生命哲學的終極思考,後來在我生命中的一些時刻,反復不可控制地從半睡半醒中出現。很小的時候,我本性中對不自然(刻意,過分人為的)人事物就很反感,對自然的人事物萬分熱情,好惡的分水嶺清晰可見。無法解釋,也許是某些天性被很好的保護?或者再往前,母親孕育我的時光保持了安然的心性?很難知曉,有些理性無法解釋的神秘連系貫穿其中。再加校園時光後期翹課泡圖書舘看各種雜書,一個空杯開始想裝些有品質的水,凡事較勁琢磨為什麼,“乖乖女”不想成為父母的複製品,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了自己的價值體系。想要掙脫父母的規劃和掌控來行事和決定,讓他們產生很大的擔憂、焦慮以及對我的壓制和暗地里的較勁,代溝越來越深。現在回頭去看,都是智商(頭腦)有餘,而情商(走心)不足,在今後我與我閨女的溝通上有著深刻的前車之鑑。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

    中國道家思想極其博大充滿智慧,照著天地之“道”去做的人,才是有“德”之人,老子《道德經》是這麽解釋“道德”的,卻非今人狹義的道德一詞。從陰陽,到男女。從自然之道,到人的生命質量,可以推見,女性的生育年齡要在28歲之前,男性32歲之前。再往前,男女相處之道需要學習和改進,生而知之者少之又少,後天學習獲得是必經途徑,所以留個幾年在22(女)(26男)歲前後,去談談動心不傷人的戀愛,在這個過程里,培養培養與異性相處的情商(從情侶身上照見自己,承認不完美,讓自己謙卑下來),培養與父母择偶观出現矛盾的溝通情智,工作戀愛朋友達到多種平衡,才是健康自然的人。

    伏羲女媧圖 來自網絡

    追溯起高考填報志願,不知有多少孩子瞭解自己喜歡而適合的領域,在踏上社會後專注於此,至少在我接觸過的人當中寥寥,要不勉強幹著自己不熱愛的工作,只爲謀生;要不用(頻繁)跳槽來尋找稱心如意的一份工作,再不就是稀里糊塗的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換了工作。試想,如果父母、學校、老師任何一方,能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來引導他們如何尋找自己的閃光點,怎麼培養起擅長領域的各項能力,保護那份熱愛和創造力,取代填鴨式的灌輸、標準化的競爭、個體生命力的抹殺,每個人都有極大可能活出自己。我沒有那麽幸運,我的路在出了校園後並不順,讀了大學真以為自己“天之驕子”,不想讓父母貼著老臉給我走關係找工作,結果很多次回擊給我殘酷的職場潛規則,找着了又不合意,將就又不長久。一邊以平均一年換一次的頻率換工作,一邊在內心無數次的拷問自己,什麼是能發自內在動力不違心不背意真正想做的。

    看了過來人經驗教訓也未必能少走彎路,認知和實踐,是兩回事,況且這種方向的認知,我自問願意照做嗎。從來沒有認為結婚生子是優先級的事,像男人一樣打拼事業掙很多錢才夠酷帥。像我這樣一個喜歡孩子的人,因為學生時代優秀了,被社會和家人偏差的價值觀和期望值綁架和廝磨,用黃金年齡,去追求自己不適合的路。

    直到2006年,一個機緣,我接觸到心靈成長課程,在體驗式課程的某些環節設計里展現出一面讓人无可遁形的巨大鏡子,能全方位好好地反觀自己,天哪,那種感覺和咬一口雲南的滇橄欖滋味是一樣的,滿口苦澀,最後回甘,讓我的內在意識確確實實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聚變。同年,成為婚姻家庭諮詢師,很新興的一個領域,國外已經很成熟,國內才起步,國內三十年的經濟建設大洪流,衝散了國人曾經擁有的厚德溫良,一切都物化了,婚姻不再穩固,離婚率居世界第二,這個行業應時代而生。近些年許多統計調查表明,近乎一半以上的離婚決定是衝動不成熟的,沒到非要分開的地步,中青年夫婦對婚姻的包容度越來越低。婚姻(親密)關係,一所彼此照見、共同成長的學校,一次又一次殘酷的照見到我人生 前30年的框框侷限盲點偏見,有的不敢相信,有的不願承認,在伴侶關係中,被指出自己的不足是挺痛的一件事,可是一旦跨越了倒挺痛快,跨不過去就會掉入坑里自以為相安無事,做了只井底之蛙。很喜歡一句話,“打碎自己再重塑”,我覺得在任何年齡段的人但凡有了這樣的勇氣,在某種意義上他就是成熟的,他可以所向披靡,完全沒有固步自封,認為自己“滿了”。打碎肯定會痛,掂量著自己的承受力,從小打小碎開始,世界因個體自發地破除偏見而變得包容良善。就這點而言,我是樂觀的。

    我會由衷地總結一下前路經驗,無論將來我的兩個寶貝是否用得上,算是一位有點些反思力的媽媽在她們遇到困惑時 早有準備的一個“錦囊”吧。同時分享出來,以飨有需要的人們。

    村裡的“愛心”大槐樹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個“婚姻家庭諮詢師”的修煉記(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id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