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个周末,收看了徐杰老师的《新课标的理解、批判与建设》讲座,徐老师从一个新的思辨的角度去解读新课标,为我们指点迷津。以下是讲座金句。
新课标能不能批判?
有问题存在,可以批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思辨的意识。
研读新课标的体会
一、新、旧课标中的重复部分
•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旧: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运用规律。 新: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言语思维(旧: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新: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语文素养(旧:热爱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新: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二、旧课标中仍需坚守的两个关键词
•听说读写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涉计)
三、新旧课标都忽略的一项重要课程
“写”在课程内容里一直被忽略。
(旧: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
写作,在课程内容里应该有怎样的地位?课程实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教材编写与教学建议?课程评价怎样设置?……在新旧课标中统统缺位。
新课标:7—9年级,“表达与交流”6: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性应用文。
这段话,很多表述大而化之,不宜做为课程的标准。
比如:写记叙性文章,七年级学生要求“内容具体充实”,与九年级的“内容具体充实”具体内容应有所不同。(应具体分年段阐述)
•一线教师要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写作教程”。
两周一次的大作文,教师需要把作文题、训练重点、讲评重点相结合,规划六个学期的写作课程框架。结合课文精要语段,通过改写、扩写、缩写、仿写、续写这“五写”,建设“随课微写”的小作文训练课程,因时因地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化写作实践。
四、新课标贡献最大的一项内容
•“整本书阅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图书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组织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
五、新课标中没有,却大行其道的那个东西——大单元教学。
•我看“大单元”
“大单元整合”是语文课诸多课型之一种,它并非主力课型。
“大单元整合”不是万能钥匙,它无法替代单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大单元整合”并非一定要把整个单元的所有课文一网打尽,全部拿来“整合”。
“大单元整合”中的“单元”,不能机械等同于教材中某个具体的“单元”。
“大单元整合”中的“大”,不是越“大”越好,更不是越“大”越有效。
•努力把单篇上出“大单元”的格局和气象
读一篇,知一类文体的阅读规律;
读一篇,欣赏一个作家的行文风格;
读一篇,不断拓展一个文本的解读空间;
读一篇,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六、新课标中被误读的两个术语
1、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做为教学策略的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就是“课堂活动”,就是学生课堂上要做的事。
若干学习任务之间,按照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建立一定的逻辑关联,有逻辑关联的若干学习任务的集合,就是“学习任务群”。
做为教学策略的“学习任务群”,很多一线老师很早就实践运用了,它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学习任务群”中,各学习任务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联。
这些任务,要一块一块地去落实,要一步一步向上走。
这些任务,由一颗“种子”生长而来,长出树干、枝叶、果实,长成一棵大树,它们之间是“连皮带肉的生长”关系,也即黄厚江老师说的“树式共生教学”。
2、情境创设
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是怎样的
是语文’情境”,就是为了语文学习而创设的情境;
是与学生的学习前经验相适切的情境;
是立足这一课,这一篇的情境;
是从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中去的情境。
七、新课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语文老师要研读新课标,并且要拥有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大胆质疑,不断学习,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让教学回归语文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