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欢乐颂》的时候,
我总觉得疑惑,
同样是在大城市打拼认识的朋友,
我周遭的友谊似乎比电视剧里的,
要纯粹得多。
既没有互黑,
也不互怼,
我的都市朋友们,
就是我在都市里的家人。
而《欢乐颂》的编剧,
似乎没有搞懂都市友谊的真实和幸福。
因为距离,
我们的友谊都存在于微信上,
微信神交是我们的乐趣。
吐槽完工作和生活中的糟心事儿,
感怀一下身心俱疲时好在还有彼此,
内心多少有些暖意。
沉默了半分钟,
俩人都感叹都市友情怎么好像越来越难了,
电视剧里演的还都是什么黑化互撕的。
那种《欢乐颂》式的友谊,
朋友说怎么也找不到共鸣:
“《欢乐颂》式的友谊简直就是虚伪,
表面看起来五美互相帮忙,
但暗地里,谁都看不起谁。
这个看不起那个没钱,
那个看不起这个没文化,
另一个又看不起这个是暴发户。
你说这种循环在歧视链里的关系,
哪里叫友情?
更像是戴着好人面具提供帮助满足自己嘛。”
“吃个饭都显得勾心斗角,累死了。”
朋友向往的,是一种叫“都市友谊”的友情模式,
是我们在工作后,在都市里,
和同样在都市打拼的朋友的友情。
我们相识在都市,
拼搏在都市,
共同大哭大笑过,
是累了马上想见的人,
是彼此在都市的家人,
是会让人在冷漠的车水马龙中感觉到幸福的存在。
朋友回忆当年,
刚毕业离校时,
和十来个同学一起租住在同一个旧小区。
跟欢乐颂差不多:
一群背井离乡的小年轻,
住在一块儿,依赖互助。
那段友谊直接纯粹,
刚进入社会这个大海洋,
人人都成了孤岛,
同学情谊显得特别像渡轮,
尤其当大家是邻居的时候。
虽然各自有独立的工作,
领域也不同,
但下了班回到家,
就仿佛回到了学生宿舍,
一起吃饭一起闹,
做着无聊的游戏,
说着无聊但偏偏能触到对方的笑话。
“我感觉啊,
朋友做久了,
圈子里就会沉淀下某个文化符号,
说白了就是个梗,
还是只有这个圈子才懂的梗。”
“这些梗就算很无聊,
但也是链接这个圈子的链条。”
都市友谊的特点,
是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
但让我们成为朋友的,
不是“共同”,
反倒恰恰是那些“不同”。
是我们对多元的认可,
是彼此都理解对方和我不一样,
但没关系,
我愿意和ta组成新的圈子,
建立新的链接.
而这种夹杂着多重链接的羁绊,
就是幸福。
都市友谊,
就是在来去匆匆的繁忙中,
在回到家脱去盔甲后,
彼此知道,在你们面前,
我可以轻松做自己。
都市的友谊,
是更高的包容度,
从来不欺负。
是不管你的家世和背景,
是哪怕明知你有手段有阴谋,
哪怕你刚被炒了鱿鱼,
哪怕你的老家是个穷山沟,
我们都接纳你,
把你当做异乡的家人。
无论走出这个圈子,
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圈子里,
都没人会评判你。
都市友谊就是,
你把你最光辉最耀眼的成就和ta分享,
ta也绝不会有半点嫉妒;
你把你最惨淡最落魄的光景向ta倾诉,
ta的眼底全是泪花。
都市友谊让你在异乡的土地上,
在冰冷的写字楼间,
保有一丝幸福感。
只是再透人心扉的城市友谊也要面对搬家和迁升。
城市人就像候鸟,
他们追随迁升,跳槽,
跟着一份又一份的工作改变居住地。
前两天给朋友打电话,说,
好久不见了,出来坐坐怎么样。
电话里回道:
“最近赶项目,
忙得不得了,
等过完这个月吧。”
接着我们相互问候,
追忆曾经频繁约见的日子,
反复约定不久的将来一定见,
最后感叹几句生活不易。
挂电话的那刻,
仿佛都打心眼儿里相信很快会见,
但又都心照不宣:“下次”即永远。
都市里交的朋友,
不少都随时间和空间走上了岔路。
直到某一天,
我们才意识到,
和世间所有的美物一般,
都市友情,
同样需要保养,
需要用仪式感来供奉。
人是集体性生物,
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都市,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显得尤为可贵。
都市友谊,
应该是酒局的主角,
而非配菜。
我们在远离家乡后,
在认清了生活中的许多无奈后,
都学会了面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中国人爱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这个“靠”,
指的不仅是人际关系带来的红利,
还包括情感依托的幸福。
有一种高级的友谊叫做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城市里,
友谊就是这样一种你来我往的协助,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上彼此照顾,
在情感上相互依赖,
在依赖间感受幸福。
都市友谊已逐渐取代了亲人,
成了我们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群体生活中夹杂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亲情、爱情、友情是最为坚固的。当亲情和爱情偶尔提供不了帮助时,想到那些和朋友共同哭笑的日夜,我们往往能在苦痛中微微一笑。
幸福地感叹一句:还好我还有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