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对真实一群观众性的共同的感受,就是通过观众厅和舞台上的人们来表现对真实的一致、共同的感情”—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我看过很多电影,看过很多剧,有话剧,童话剧,芭蕾舞剧,大型音乐会….…总之,很多很多,但是在这个周末,不,应该是周四晚上,我们永无岛全体人员还有一些五年级的戏剧爱好者由杭州永无岛的老师和家长一起到杭州看演出,这是一次特殊的活动,虽然我之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大型演出,但是这是跟着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去看,意义不一样,由此就生出了一种新鲜感,就像我从来没有来过大城市一样,虽然上一句话并不是真的,但是我还是把它变为真的了……
在我心里,学校是什么地方,当然是学习的地方,每天上课上课在上课,考试考试再考试,什么做题啊、公式啊、每天都要背、抄、说来也就这么多事了,偶尔有个春游、踏青,总而言之就是苦闷,回家还有作业一大堆,先不要说玩耍了,想早点睡觉都不行,但是现在我们不但没有这些作业困扰,也不用担心一大堆公式,单词啦,唉,不扯了……就让我通过周四那一天的心情来告诉你吧……
周四早上,我大概四点半就醒了,拉开窗帘,外面一片漆黑,此时我的心情已经有些不平静了,在窗户前站立良久,闭上双眼,大概一刻钟左右我才感觉到身上有一丝丝凉意,赶紧把衣服穿上,坐在床上后拿起一本册子,上面写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读了一阵子,没用,唉,继续睡吧……
晨诵时我心里的想象空间已经开始慢慢的浮现出活动地址的情形了,下课后还一脸懵,讲什么都不知道,第二节课下课后就是大课间,现在想起来我还是暗骂自己,整个大课间我都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嘴里嘟嘟囔囔,一幅如痴如狂的样子,连时间都不记得了,果然,迟到了…第三节课,整个过程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同学们都出反应了,上课后都是眼盯着黑板,心全都跑到杭州去了,我还记得下课时,老师很生气的说了一句,这还是上课吗,一个个都一脸懵逼,对此,我也很无奈,我的确是非常无奈因为我一直在回答问题。
第三节课一下课,二十多把椅子齐刷刷的放进了桌子底下,倒省了我这个监督员提醒了,我一路狂奔,奔向宿舍,我拿上了早已整理好的行李物品,心中的那份渴望快的无法行容,导致手脚都跟不上了,这就是我把好几个东西都落在学校的原因,嘿嘿,这理由找的真棒……
吃了午饭,(这里我要补充一下,我们是第三节课一下课就去宿舍整理东西,好了就直接去吃饭,十二点整准时出发,我吃饭也是出奇的快。回到教室拿上行李物品,出发,一切都是那么的愉快,等到大巴车发动的那一瞬间,我也亢奋到了极点,终于走了,我都等了一个月了,在刚刚上车时,大家都在喧闹,兴奋值已达到极点,女生还好,男生们已经开始有些进入癫狂状态了,打闹的,相互开玩笑的,还有相互拍照恶搞的……总之很多,大家都有些控制不了自己了,老师们简单的点了一下人数,有快速的分发了一下任务,很快,一阵颠簸提醒了我们,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在此过程中,我虽安静,但是心里一直在想着、盼着,我们在之前也演过哈姆莱特,但是回想起以前自己演的,先不说之前我们整个团队的表现,从我自己说起,我并不满意,我的那一段,放在学校里还行,但是从我现在的眼光是还不行的,从更专业的角度看更不行了,至少我是这么想的,其实我更想看到比我更好的,我天生就是平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在遇到一些令我感兴趣的时候,我是会很认真的,而且还会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种斗志,一种自信,这两种信念促使着我去挑战,去追求卓越,去挑战极限,攀登自己的高峰。我就是这么奇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人人都会有吧……在车里我基本上都在想着本次活动的中心,也算是这次背包客行动的主题,“观看周四晚上七点半的哈姆莱特话剧,由国家大剧院(杭州大剧院)演出
先吊吊你们的胃口我在此先来介绍一下本剧的背景吧……
H《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1]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具体细节如下: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创作背景: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资产阶级支持王权,而王权正好利用资产阶级,两方面不仅不对立,还结成了暂时的同盟。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却仍然是依靠残酷地剥削农民来进行的。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推行,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同时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莎士比亚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艺术的深刻的反映。
对此我翻过很多资料,咨询过大人,在昨天的圆桌论坛上也听取过干老师的意见,我就把搜集在一起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融合一下行在这里。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 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就如世说新语里所说一样,把一则则小故事或真实事件改编成小古文,内涵道理,说的是一些现实社会中潜存的问题,只不过是它们的一个缩影罢了。
人物表:
克劳狄斯
Claudius
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
乔特鲁德
Gertrude
丹麦王后,哈姆雷特的母亲
波洛涅斯
Polonius
御前大臣
奥菲利娅
Ophelia
波洛涅斯的女儿
雷欧提斯
Laertes
波洛涅斯的儿子
霍拉旭
Horatio
哈姆雷特的朋友
马塞勒斯
Marcellus
军官
伯纳多
Bernardo
军官
弗朗西斯科
Francisco
士兵
雷纳尔多
Reynaldo
波洛涅斯的仆人
哈姆雷特父王的灵魂
Ghost of Hamlet's Father
福丁布拉斯
Fortinbras
挪威王子
以下是我对一些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主角之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其实哈姆莱特和疯也差不多了,仇恨使他扭曲了心灵,一天到晚都在想着复仇,甚至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对别人也是这样,虽然他也在其中的过程中饱受着痛苦,同时也磨砺了自己,最后虽然报仇成功,但是还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人随着自己的复仇一个个的死去,十分令人惋惜和遗憾。
国王克劳狄斯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克劳狄斯是莎士比亚刻画的一个邪恶的人物形象。为了权力,他亲手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国王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骗过了全丹麦,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谎言有利于自己。他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也是一个十分有阴谋的人。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同时对生活打不起精神来,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的稳,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就开始用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莱特,恶人终会有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克劳狄斯的阴谋是一环接着一环的,他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对外露出自己的本性,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克劳狄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这也是我之前所说过的莎翁创造哈姆雷特时的背景,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就先讲这么多吧,创作背景讲多了会让人烦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似乎失去了直觉。黑夜下,我们一行人漫步在大剧院附近,等待着演出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慢慢多了起来,然后,我们就随着人们起取票,说实话,拿到票的一瞬间,我是有种窒息的感觉。
入场券我在期待、在等待、那专业级的演出,同时心里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我也在等着哪个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出现,等待一个新的高峰出现,等着先一个挑战。
漫长的等待…
值得留念 苦等苦等中,仿佛和黑夜融为一体。
高科技公司 大剧院随着人流如潮,我们终于可以进如观剧厅了,一切都非常好,演出的水平很高,这也是我名字的来源,“把虚幻变为现实”唯一令我不适的是,热,真热,两人见面,进去时是生的,出来就成熟人了……
演的太精彩了虽然剧院不允许拍照,但是因为演员的高超演技,我还是忍不住拍了下来……
虚幻与现实交织 虚幻与现实交织 虚幻与现实交织 虚幻与现实交织就要结束了
虚幻与现实交织这个谢幕我给满分
不得不说,毕竟人家是国家演员阵容,实力那可不是吹的。
这一部四百年前的剧,坚持到今天仍然很是出名,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在看完剧后,我走回宾馆的路上,也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才发现,看一部剧也不是什么容易事,我那时候才感受到我身上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斗志昂扬,变为那时候的浑身上下都无力,头脑发昏,就如刚刚头脑风暴似的。的确,我一直在头脑风暴,最终也得出结论: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醒悟过来,慢慢蜕变,哈姆雷特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对于哈姆雷特,我想最后再说两句,因为,或许,此生我都无缘再去接触到像哈姆雷特一样的大型戏剧了,或许,这是一次诀别,或许是期待,或许是……我想透透彻彻的把整部剧像看电影一样再播放一次。
致哈姆雷特:
我认为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表现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质是对善良与正义的绝对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坚决地锄奸惩恶,勇敢地面对为父复仇路上的巨大艰难,经受了奸王给他的种种诱惑。我想,如果哈姆雷特是个不辨是非善恶的人,那么他就不会想去替父复仇,他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作为一个王子的荣华富贵,然后等他的叔父――奸王死去再继承王位。这也是他叔父在众人面前许下的承诺。“你是王位的直接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爱,不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与他的儿子。”可是哈姆雷特面对强大的对手,毅然地选择了正义与复仇,而没有选择退缩与安逸。这也很好地证明了他的勇敢。哈姆雷特曾惊叹道:“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很多的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面对这样的奸王,不与他妥协而与他对抗,难道不是证明了哈姆雷特的勇敢吗?
致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的儿子。听信克劳狄斯的诡计,与哈姆雷特比剑,雷欧提斯的剑是把毒剑,在激烈比赛中,他们夺去了对方的剑,哈姆雷特又在雷欧提斯身上留下了血痕,雷欧提斯因此倒地身亡。雷欧提斯是一个心胸狭窄但自尊心很强的人。他虽本性善良,但却经不起教唆和激将法。他的本性善良还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从最后一幕决斗中他和哈姆雷特前几回合的交锋中,他一直心中有愧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正如他经不起教唆,国王稍微有点激他的意思,他就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刺中了哈姆雷特。但是在临死前他才醒悟,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也算是他的悔改,不过为时已晚,他已经没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
这是这一剧中的两个王子,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追求。但是却因为一些事情从而毁了自己的人生。
致奥菲利亚
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她天真善良,不单是在莎士比亚笔下是这样,在剧中,她那天真浪漫的样子很是让人感到遗憾,他成了哈姆雷塔复仇计划中的牺牲品,从而引出了更多剧情。
总结一下,哈姆雷特这部剧是以现实主义为主题的。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哈姆雷特,剧中的主人公,丹麦王子。虽然出身王室,却就读于当时新文化的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因此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类持有美好的理想。归国后,父王突然去世和母亲匆匆改嫁的现实打破了他的理想,他从此抑郁苦闷。待父王鬼魂出现,他明白了罪恶的制造者,就又燃起了维护理想、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决定为父报仇,担负起重整国家的重任。
哈姆雷特虽然年轻,却很有头脑。在敌强我弱,孤立无援的不利条件下,他想到了装疯这样一个迁回曲折麻痹敌人的办法。同时,还接连粉碎了克劳狄斯派来的他的同学、恋人、母亲对他的试探。最后采用“调包式”,除掉两个作为奸王走卒的自己的同学,使奸王借刀杀人的计谋没有得逞。终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毒剑和毒酒都归还给了狡诈的克劳狄斯。最终自己也死了,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接着就是死对头国王了,克劳狄斯,封建邪恶势力的象征,反动王权的首脑。他杀兄、篡位、娶嫂后,奸诈邪恶。表面上谎称老国王被毒蛇咬死,对哈姆雷特百般关照,甚至要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死后让位与他;实际上却夺去了哈姆雷特的“嗣位权”,并千方百计要除掉这个“很大的威胁”。因此,在阴险、狠毒、虚伪的克劳狄斯身上,渗透出封建暴君和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野心家的种种丑恶特征。最后,终究没有逃脱死于哈姆雷特复仇之剑下的悲剧性命运。
剧中的人物,因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的不同,都有自己相应的个性特征鲜明的语言。比如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开口,就是空洞无物的废话和阿谈奉承的讨好的话:“陛下可以相信,我对上帝,对皇恩浩荡的陛下,看重责任就好比看重灵魂。”一听就是一个庸俗饶舌的官僚。而且,随着心境与处境的不同,人物的语言也会变化。比如等候父王鬼魂的时候,哈姆雷特的语调抑郁低沉;装疯卖傻时,则断断续续,前言不搭后语;而在斥责母后匆匆改嫁不守贞操时则如疾风骤雨一般。此外,作品中的比喻、隐喻、讽刺和双关的运用也都得心应手,十分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里极具政治眼光及抱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官场上,他是重臣。官场外,他是慈父。他所培育的一对子女优秀善良,气度不凡。许多人说他趋炎附势,奸诈圆滑。但对于波洛涅斯而言,他只是在政变中审时度势,自保中求生存的一个人。实际上他也有自己的价值坚持,也明白正义与邪恶。这些都可以从波洛涅斯对远行儿子的几点忠告中看出。只是他迫于对权力的向往和恐惧,最后选择了向邪恶妥协。
首先,作为一个父亲,面对这将要远行的儿子,他是这样嘱咐着:
1、 凡是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可不要过分狎昵。
2、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烂施你的交情。
3、 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4、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的人发表你的看法。
5、 接纳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
6、 尽你的财力购置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
7、 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人。认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了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剧本)
不说了,回到从前,再看看现在,我对哈姆雷特这部剧的整体印象和看法就是这样,“把虚幻变为现实”,“把现实演的虚幻”我相信哈姆雷特这部出自人文思想家之手的悲剧一定会流传千古的。 (哈姆雷特:整体感受)
背包客活动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这两个多月来一直在和哈姆雷特这部剧打交道,我们通过哈姆雷特这部剧逐渐在了解到英国历史,虽然有很多我之前都知道,但是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成长的机会,也让我对社会、对身边的人与人都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着不同的感觉。在去哈姆雷特这文艺穿越之旅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认识到了很多,仿佛这部哈姆雷特是一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其实在剧中有很多台词都暗藏玄机,你站在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自然就会有全新的发现,不说了,此行不虚。
接着再来说说我们的背包客活动吧,周四那天晚上看完演出,出发去酒店,住一晚,第二天早上有一个圆桌会议,结束后就开始小组分散活动,在杭州街头上进行剧本快闪,还有吟诵、吉他弹唱等选择。
我们组选的地点是在西湖文化广场,那里人还不算太多,附近都是些高楼大厦,人还是比较少的。因为计划不周到,我们组大概十一点钟才出发,到了西湖文化广场大概已经要十二点了,我们大概用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活跃一下气氛,一开始我们队的人并没有能放开唱,放开表演,后来还是几个女孩子唱了几首歌,然后我们就去吃饭去了,唉,白白的浪费一个中午啊……吃的是洋餐,肯德基,在餐厅里,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下午一定要好好表演,让自己精彩的一面展现出来。一出餐厅,我们马上开工,把哈姆雷特的第三幕最后一场演了演,一开始排练时大家都没有多认真,精力不太集中,后来好多了,但是没有什么观众,唉……
演完了,我们休息了一下,马上就转地方去吟诵了,这次总算是有观众了,后来我们就 自由活动了,本次活动,愉快结束。
2017年11月25日 晚 凌晨3点二十
王卓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