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叫你先生,你敢答应吗?(上)

叫你先生,你敢答应吗?(上)

作者: 会干活的牛 | 来源:发表于2024-09-10 06:45 被阅读0次

    转载

            怀旧,是人们无法割舍的情结。这种情结,常常来自对现实的失望或不满。最近,赶上开学季,看见有媒体平台在推介西南联大的国文课。又让我想起几年前,叶圣陶的《开明国语课本》突然风靡、引发热议和热销的故事。那些泛黄的老课本,不仅没有随着那个遥远的年代远去,还能重新受到欢迎,令人较之现在的课本,发现其种种长处。不知是欣慰多一点,还是无奈更多?人们怀念的,当然不只是一本教材。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从那个时代走出的人,大多已经作古,但是他们的成就与理想,总能让我们带着敬意去重温。那时候的初小国语课本,第一页上,老师穿着长袍站在校门口,学生敬礼鞠躬,老师还礼。这是孩童入校的第一堂课,也是最基本的文明。旁边只有两行字:一行是“先生早!”一行是“小朋友早!”那时候的老师,叫“先生”。至今听起来,仍是尊敬而亲切的。过去几十年里,人们的称呼变来变去,反反复复。“先生”有了许多其他词义。但是,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先生”一词,第一解释仍是“老师”。在教育界,人们还是会把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称为“先生”。只是,过去的学生不多,教师不多,先生却不少;现在,学生很多,教师很多,但似乎没几个人担得起“先生”了。教师,成为一种职业。先生,更包含了人生修为和行为世范。先生,是学业的长者,也是做人的榜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之命脉。近现代中国,虽战乱纷争,但是人才辈出。先生,为国民教育,承担着一份薪火相传的理想。望着先生们的背影,我们知道,先生之可贵,先生之难当。然而越是如此,我们今天越是呼唤先生。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仍不断被人怀念。那时候,在蔡元培校长的邀请和引领下,北大形成了一个“明星”教授团。不仅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也有一番好不热闹的风景:这里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拖着长辫的辜鸿铭不买胡适的账,坚持旧文学的黄侃在课堂上大骂倡导新文学的师弟钱玄同有辱师门。张竞生所倡“情人制”、“外婚制”无不逾出国情,至今也未必被世俗眼光理解,却也没有被封建卫道士的唾沫淹死……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两名老师可能同时上课,学生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蔡元培相信,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可以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思考、判断和选择的余地。

            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可能被普通人理解为“勉强混合”,实际却有着大是大非上的选择。他请刘师培讲六朝文学,但不允许他在课堂上提倡帝制;他请辜鸿铭教外文诗,但绝不许他在校中宣扬复辟。守旧的黄侃当然不喜欢有新思想的蔡元培,但他之所以能待在北大,也是因为有蔡元培。“如果我在北大都待不下去,全中国也没有地方能容纳我。”每一个先生都不是完人。可能大局受限,也可能小节有亏。但是蔡元培不惜一切,要为先生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知识环境。那时候的先生,仿佛是可以和春秋战国时争鸣的诸子百家相媲美的。我们今天看那些先生,不仅仅是大学问家,更是一群天真可爱的人。他们无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不为名利所羁绊。他们有性格,有情趣,不擅长评职称,却讲人性与品格。他们学贯中西,一心要在中国致用。他们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为国家担当。(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叫你先生,你敢答应吗?(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ny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