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耀良
有人问我:"你这辈子做了什么?"我回答:"我这辈子永远做党的螺丝钉。"
我们沙家浜镇有1500年的文明史,是明末清初藏书出版家毛晋的家乡,也是新四军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我从小受到良好文化的耳濡目染,对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农民讲述前辈们的故事。特别是我村有一位革命烈士石楚材,牺牲时才23岁。好多烈士牺牲时都很年轻,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无数英雄人物的感召下,我下决心要把那些灿烂文化和革命文化抢救、挖掘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我生命中所有的岁月都是在这片美丽的人文环境中度过的,我是饮着昆承湖的水、吮着芦苇荡的风成长起来的,有一种精神力量催生了我的成长。从此以后,我决心听党话,跟党走,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在我的人生中,从一个农村青年一步步走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我入了党,走上了工作岗位。先后当过水利工程员、生产队会计、血防大队长、民办教师、扫盲辅导员、公社通讯员、文化站长、广电站长等,虽然没有担任党的主要工作,但我勤勤业业做好了党分配的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担任公社的通讯报导员期间,整天与基层打交道,报导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政策,当好党的喉舌。其次就是坚持不懈地写作,形成了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是需要反复修改的,如果你把自已拥有的资料照搬照抄,这不就成了一个搬运工吗?在整理过程中,原始资料肯定是不能缺失的,但这不是全部,把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才能成为精品。这好比把泥土制成砖一样,其间有一个递升的过程。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取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积累的,社会实践中获取的东西才是你自已的。只有拥有书本上的知识,又拥有社会实践中的知识,才能丰富你的人生,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
2003年退休后,我就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创办了红色书屋,专门向参观者销售红色书籍,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还主动参加宣传红色文化的志愿者。所有的工作,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传承下去。前后十多年间,共销售红色书籍达10万余册。向参观群众赠书3000多册,一些远道而来的读者如辽宁省有位大学生得到了我的二夲赠书后,高兴得专门写来了感谢信。广东省湖洲长兴实验小学一位姓李的学生得到赠书后,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发在微博上。除此以外,我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宣讲活动,经常被邀请到机关、学校、部门、工厂、农村宣讲。我先后担任镇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镇老区促进会副会长,并积极参加镇廉政志愿者、学校校外辅导员、市民课堂宣讲员、红色文化宣传员。在宣讲活动中,除了本镇的机关、学校、部门、工厂、农村之外,还被邀请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市党校、驻常部队、市关工会、常熟世茂实验小学、张青莲小学、唐市中学、沙家浜中心小学等单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0多年来,我先后宣讲500多场次,听讲人员共10万余人次,最多的一次听众达3000人。有人称我是农民作家,有人说我是革命先烈的代言人,也有人称我沙家浜历史文化的活字典。实际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传承沙家浜的历史。所以,这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用我的脚,踏遍沙家浜的每寸土地;用我的笔,记述沙家浜的历史故事;用我的书,把家乡的故事传承下去;用我的嘴,去宣传沙家浜的辉煌历史。总之一句话,宣传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为宣传我们的党,永不停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