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悟就是了,顿渐何妨?

悟就是了,顿渐何妨?

作者: luozi | 来源:发表于2017-10-06 09:10 被阅读0次

    无论昨日黄花已过多久,朋友的来访中还是总有人喜欢聊起«天道»这部剧集,而其中那段由元英随笔而引发的丁、智、楚三人关乎佛法、佛教和得救之道的讨论,则更总是要作为被津津乐道的核心。然而,因大家多数未曾读过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之故,便自然也就错过了那次讨论中最精彩、并更有哲理的部分,即智玄大师最后将随笔所作的九字之变。内智不足者,总因只见一斑而断章取义,曲解作者。遂,好事如我,突生一念,何不将原著中此讨论部分的重点文字拿来与诸君共赏,在闻弦音而知雅意之余,激发大家于更深层次去思考和感悟。关佛法、关投资、关人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元英答智玄曰:“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磐。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磐。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败坏下流,却也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听罢,沉默许久,研墨蘸笔,将丁诗作了九字之变,成“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释曰:“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休言变方知,勿变务,悲喜变生灭,哪个前生变皆有因缘。九变之后,理虽同是,而意境、深度、态度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亦即楚风所赞之“九字之境,无证而证。”

    记得«天道»初播时,也曾一度成为圈子里球余饭后最多的谈资。推荐原著阅读后,朋友们更是乐于谈此不疲,见面时总是互相询问各自钟爱的人物。喜好自是因人而异,吕赵关张,可我的答案还是着实让这些自认为比较了解我的友人们产生了不大不小的诧异。以我投资行业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底色来判断,友人们多认为我是喜欢元婴的;而以一个理性男人对女人的偏爱,也有人认为我喜欢小丹;当然,也有猜是楚风、亚文或欧阳的,可我选择的却是智玄。其实,这也不过是蒙混过关的回答,真正产生共鸣的并不是智玄这个人物本身,而是他那九字之变,以及之后的释语。就有如我自性一贯所导致的那样,从来不会喜欢某位具化的演员或者歌星,喜欢的只能某个影视作品中的某个具体角色,或者是某一首特定的歌。

    当人们在对各自不同选择进行争论时,其就里所代表的从来就不是真理真相,更无所谓的层次高低有别,而只是、也只能是每个人从自身出发而演绎出来的不同好恶。即,与自我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共振或共鸣。这部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其始作俑者的哲学深度,虽亦有偏颇不足,但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用鹤立鸡群四个字来形容却也恰如其分。作者国学根底深厚,个性化哲学意识鲜明,并将元英、小丹等每一个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了极其鲜明而时代化的具体人群代表性,其成功,已从周围人群的反馈中得见一斑。甚至,还有些人在读后产生了对元英这个人物的盲目崇拜,更还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画地为牢的现象产生,将自己冥想成元英一样的人物不切实际的对号入席,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自入自戏而不能自拔。此类种种,虽愚者自愚之行为,但,亦见得一个好的文化作品对大众思想的的冲击和惯性。

    单从个人好恶角度来说,我并没有如朋友所想,和这个角色产生什么像样或者不像样的共振。本篇,我也无意对文学作品中涉及的强弱文化等观点展开讨论,否则一定又要出来一部连续剧或者中长篇。那些话题虽与我等从事的投资投机也有关联,但从轻重深浅角度,我还是针对上文丁、智二人对佛法的讨论加些自己的谬论,以供醍醐,或者拍砖。

    曾记之前做过一篇名为“心我无碍,了妄唯真”的随笔,言及五祖弘忍,否神秀之“身是菩提树”,赞慧能之“菩提本无树”后,将金刚经之解与衣钵一并传给慧能。因怕慧能为神秀等人所害,当夜亲自摆舟送其离开,舟行之中的那句“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更成为了后世学佛者棒喝之言。十五年的隐居之后,慧能因法性寺“风动、幡动、心动”一事而被印宗等恭为六祖,建宝林寺于曹溪,遂成南派禅宗,与成为护国法师的神秀所创立的禅宗北派,既分庭抗礼又遥相呼应。北宗神秀着重入世与渐悟,南宗慧能重出世和顿悟,这在他们关于菩提明镜的两首偈子中已得明显体现。所以,后人将两个禅宗派别分别称为“顿悟南禅”和“渐悟北禅”,以别其宗旨。虽五祖弘忍因崇顿轻渐而传位慧能,但愚钝如我,从自认客观之角、辩证之心度之,觉二者于觉悟一途,亦是无可无不可、并无高低之分。不过是一个因个人品性、资质、经历的不同,而选择的不同道路而已,其目的和结果还是殊途同归的。学佛者,大可不必拘于宗派,只要根据自身情况和不同时期进行不同选择即可,或干脆任性为之。何必非要在渐、顿之中分出优劣和正宗?该渐则渐,该顿则顿,任其自然也就是了。况且,如我般自知不是天才有如慧能者,也只有不断的渐悟,才有可能在足够的积累中产生一些点状的顿悟,而如果没有这二十年来投资过程中无数成成败败的循序积累,也不可能有我现今层次的觉悟。小说中元英的重悟轻修,其实无非也是顿悟南禅一派言论的延伸,而唯有智玄所言之“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才是破除了宗派门户,以辩证之心对待佛法,心我无碍、了妄唯真的客观态度。而如果延展讲到大乘佛教中所讲求的福、慧并重,那丁先生有如此慧根天赋,却不思回报人群社会,这种缺乏菩萨行的出世,实为不入世的出世,自是不能让我辈中人钦佩。度己不度人,充其量也只可证得个阿罗汉果位,不能圆满成佛。

    大而见小,小而见大。投资投机的世界,亦是这般。什么渐悟、顿悟,什么基本分析、技术分析,什么定性、什么定量,什么价值投资、什么趋势投机,悟就是了,用就是了,经历就是了,何必浪费光阴面红耳赤?市场的现实和交易的结果,一定会在你实践的坚持中,给你纠偏、让你渐悟,继而在某一刻,积累爆发出你对于市场、对于人性,那最深刻的感悟。时有否泰,用有行藏。一切的是非和优劣都是相对的,都会因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和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没有绝对。如有人仍然对此执迷不悟,那也只能如老和尚所说的,“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了。

    三历搁笔于200902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悟就是了,顿渐何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sl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