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趺”

作者: 光剑书架上的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9-04 01:25 被阅读0次

读《渔洋精华录集注》,读到:“芙蕖灼灼回双趺”,注释里写到,《洛神赋》“灼若芙蕖出渌波”。趺,这个字很有意思。古人写东西,天真烂漫,也很文雅啊。脚,叫足。脚背,叫趺。也有《广韵》说,趺,足趾也。

接着,讲到了苏东坡的一首词《咏足》,读来很是赞叹,没想到东坡的思想如此可爱,有个性,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现录词如下——

菩萨蛮·咏足
宋代:苏轼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宋英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在太常博士直史馆杭州通守任上,作该词披露北宋社会这一陋习。宋代这种残忍的缠足审美观,使很多妇女痛苦一生,苏轼毫不回避地披露了这种痛苦与困难。“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纤妙是指人们以习惯的审美观为准绳,脚是缠得越小越“纤妙”。“说应难”,意思是用语言难以表达。“须从掌上看”,反映了苏轼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是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与审美上的局限性。该词是苏轼站在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场上,通过写侍妓、歌妓,披露缠足给妇女带来痛苦,对北宋社会这一陋习表示不满。

中国古代女人缠足,始于南唐而盛行于宋代,人们认为妇女的脚缠得越小越美。自上而下,渐成风气。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清代,缠足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清朝被推翻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缠足。到了“五四”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自从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后,毛主席真正消灭了小脚,中国的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一个缠足的陋习,居然能够延续中国历史千年之久,中间有多少女人遭受此罪。现在的我们想想真是不可思议。

可见,人的思想很容易被大众风气习俗和道德审美规范所影响。很多事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群,只能是那样。

那么,我们今天各种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或者观念,千年后的人们是否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呢?


附录:

趺 fū,〈名〉

(1) 同「跗」。脚背 [instep]

摩趺,攘臂以游其间。——欧阳修《送方希则序》

(2) 又如:趺踝(脚背和踝骨。指趺坐)

(3) 同「跗」 [foot]

(4) 脚

昧爽窗前,双趺独立。——《刻兵略纂闻述》

(5) 又如:趺迹(脚)

(6) 山脚

桥在山趺之次,故流颇急。——清· 平云《孤儿记》

(7) 花萼 [calyx]。如:趺萼(花的萼片)

(8) 足迹 [footmark]

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宋史》

(9) 碑下的石座 [base]

趺上不得过四尺。——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

(10) 又如:趺坐(石碑底座。也作趺座);趺莲(莲座);螭首龟趺。又指器物的底座。如:趺架(放置物件的座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va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