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简单的逻辑学》(美·麦克伦尼)过程中,认识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其实逻辑学的很多原理,我们都是“日用而不知”的。这是因为,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比如,“定义术语”这一逻辑学原理(是否称为方法更为妥当?存疑),正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一种行为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和别人展开有效沟通的方法。
定义术语的作用有两点,第一,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路;第二,和别人展开有效的沟通。
比如,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和别人谈起最近大火的《陈情令》,而别人还没看过、询问自己“这是一部什么剧”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简略的“定义术语”的方法,向别人介绍这是一部怎样的剧。
如:《陈情令》是根据一部架空、修仙小说拍的古装电视剧,讲述的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爱情。(当然,这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
比如,当我们被问到一种多彩的胶带是什么时,我们也是无意识地根据“定义术语”的原理,来对这一物体进行说明的。
在对某一术语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遵循两个步骤,第一,为待定义的事物寻找最相近的类别;第二,确定这一物质和同类中其他物质不同的特性。
纸上说来觉得抽象,但其实我们在现实中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应用。
如对于“电脑”做定义时,首先需要确定其最接近的类别,如可归纳为“电器”、“办公用品”等诸多范畴,而“电器”是比较接近的一个大的范畴。之后,再去寻找电脑和“电器”这一范畴中其他成员的不同之处,最终得出结论。
比如,可以做这样一个并不十分严谨的定义:电脑是一种高度集成的办公用的电器,人们可以借助电脑及其软件操作系统,完成观看视频、听音频、运用软件办公、作图或阅读、即时通讯、网页浏览等多种工作。
要想对一个物体进行凝练而准确的定义,就非要对这一物体高度熟悉、且有强悍的洞察力不可。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是“理性的动物”,这可能是最凝练、最准确的对于人的定义了。
梳理思路至此,忽然想起了“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关于“认知折叠”的描述。认知折叠指的是,对于高度复杂的问题,用一种简单的工具(或方案)将之高效解决,这就是一次认知折叠。
基于这个概念,罗振宇认为,集装箱、药片、午餐肉等,都属于认知折叠的范畴。
那么,“定义术语”这样一种行为,是否也属于认知折叠的范围呢?
试想,对于一个相对新潮的概念或知识点,如果不能准确地给出定义,而是借助一大推细节性的描述来说明,必然是耗时耗力的一件事。
比如对“区块链”这一新生事物,有时一两本书也不能将这一概念诉说殆尽。而若能对这一事物做一个简短、精确的定义,那么也就相当于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定义”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解决掉了。
从这个层面来看,定义术语本身,就是一次认知折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