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力聚齐小,钝感力舍其大;敏感力取其精,钝感力弃其杂。刻意训练出来的钝感力是更高层级的能力,那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格局、更高的高度和更宽广的容量。是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

突然在身心灵读书平台“全民幸福社”看到渡边淳一的名字,就特别好奇。要知道,虽然现在已经忘了《失乐园》和《红城堡》具体说了啥,但印象中这两部书可是我最早的性教育读本啊!
还没来得及看书,通过秋秋师母的音频和视频领略了这部书。就想单纯的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字的认识和理解。
一.先天和后天
每个人天生的敏感和钝感之处是不一样的。比如,女孩相对于男孩来说,更容易对情感敏感,对方向、逻辑钝感。男孩则在方向、逻辑方面较为敏感,而对情感相对来说钝感。
一个人是敏感还是钝感,除了先天的气质之外,更多的来自于家庭和重要他人的熏陶和影响。
重要养育者的关注点、情绪、信念、价值观在哪,孩子们的敏感点也将在哪。
比如,家里有一个经常因学习问题而焦虑和愤怒的妈妈,孩子的敏感点也将变成对学习的焦虑和对做不到的自己的愤怒。
如果家里有一个因失去而悲伤的父亲或母亲,孩子也将对失去敏感,甚至不能接纳失去的感觉。
如果家里有一个对什么事都大大咧咧不在乎的父亲或母亲,可能更容易有一个大大咧咧钝感的乐天派孩子。
如果家里有一个事事思量,一点点事就爱放在心里反复琢磨,或经常挂在嘴边反复啰嗦的父亲或母亲,那么孩子变成一个敏感多疑不开心的人的几率也会变大。
二、刻意训练
盲人的听力更好,聋子的视力更佳,这些更高的敏感性是代偿的结果,更是刻意训练的结果。
钝感力和敏感力一样,也是可以刻意训练的。
如果我有一个目标,我便只关注和目标相关的人和事,对那些相关性敏感。
而对非相关性的人和事,则忽略它、屏蔽它、和它保持距离。这样的忽略、屏蔽、保持距离,叫钝感。
钝感力和敏感性一样都能支持我们更快到达成功。
相对于敏感力来说,钝感力的训练却是更加难一些。
因为,敏感是增加,钝感是舍弃。现实中,人们总是对增加乐此不疲,而对舍弃却常常难以抉择,有时陷入失落甚至悲伤的感觉。
比如,如果你原本是一个情感细腻之人,经常对人们对你的评价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现在,你决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需要对幸福敏感,对不幸福钝感。
因为幸福是你想要的,那么时刻保持觉察去发现幸福相对是简单的。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只画幸福就行。
对评价敏感会阻碍你更幸福,你需要舍弃你对评价的敏感,而变成一个对评价钝感的人。
舍弃本身是难的,因为那意味着放过很多原本在乎的东西,那意味着要克服原本敏感的惯性,还意味着在这张已经画上敏感的纸上,需要承认你是错的。经过这至少三层,你才开始了钝感力成长之路。
三、难得糊涂
当你开始钝感力训练之路前,你已经打通了三层:承认错误、克服惯性、舍弃多余。
阿德勒说,人天生是寻找价值观和归属感的。因此,承认错误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错误背后的声音是:我是不对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的。
克服惯性,就物理学意义来说,需要花费比原有路径多得多的力量。
人总是倾向于拥有,“舍弃多余”需要很大的勇气舍弃,更需要智慧选择。
因此,真正训练钝感力,开始前就面临重重挑战。正因为其挑战,更显其珍贵。
钝感力和敏感力一样,让你在取舍之间懂得平衡,在喧嚣之中聚焦目标、在紧张之余快速松弛、支持我们提高效率,到达成功。
敏感力聚齐小,钝感力舍其大;敏感力取其精,钝感力弃其杂。
但刻意训练出来的钝感力是更高层级的能力,那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格局、更高的高度和更宽广的容量。
是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