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看了《姜子牙》。在看之前,听到一些评论。有的说,不如《哪吒》。有的说,脑洞大开,故事还能这样编。有的说,画面暗淡,不好看。
看完了,感觉他们说得都有一些道理。但我觉得《姜子牙》拍得还是相当好的。它继承了《哪吒》的思路,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温和的批判倾向。果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知道辣椒辣不辣,还是得自己尝尝。
故事从姜子牙击败商纣,在斩神台上诛杀九尾开始。师尊命姜子牙斩杀九尾,之后,他就可以成为众神之长。在此过程中,姜子牙发现九尾体内还有一个人类的元神,所以手下留情。而师尊为了掩盖真相,声称那是九尾的幻术,而姜子牙坚持己见,因此被放逐到北海思过,直到他认错才可以恢复神力,重归天梯成为众神之长。
姜子牙在北海中,仍然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他遇到了一个小女孩(苏妲己),并陪伴她去幽都山找她的阿父。在此过程中,揭开了九尾与小女孩的关系,揭开了师尊掩盖的真相——在拯救天下苍生的背后是三界独尊的私欲。姜子牙毅然决定救下小女孩,并斩断天梯,从而使天下归于太平。
故事中有两个核心冲突:一个是救一个与救天下,哪个重要。这是一个双趋冲突,也是由来已久的冲突。它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杀一人而救千万人,杀还是不杀呢?姜子牙选择了救一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相当典型的例子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义灭亲,舍己为公等。而这个选择是否在昭示着,我们这个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已经开始重视个体了呢?另一个冲突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权威。或者说,是坚持己见还是从众。这是一个趋避冲突。影片给出的解决方法是不盲从,不唯上。影片借姜子牙之口,说,愿民众不再被愚弄。(大意如此,原文如何说的,忘记了。)
影片的故事编写得还是挺有新意的。众所周知,姜子牙封神,榜上唯独没有他的名字。影片给出的解释是,姜子牙虽然带领大家战胜了商纣,却无法避免战争带来的死亡与离散,因此他心有愧疚,选择做一个凡人。这个解释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写的是刘伯承。当人们问刘伯承战争胜利后的感受时,刘伯承说,很难过,因为怕百姓们来向他要丈夫、父亲、儿子、兄弟。
影片最后的彩蛋也很有意思。非常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苛求完美。
哪吒一家去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到哪吒系歪了的腰带,感到不顺眼,给哪吒正了过来。而哪吒不屑,又把腰带恢复成原样。吃饭时,哪吒把摆得整整齐齐的饺子戳得满桌乱跑,把盛汤的镂花南瓜捣了一个洞……姜子牙看到这些,忍不住把手中的杯子捏得粉碎。最后,哪吒脸上带着饭粒回家了,而姜子牙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直到他跑到哪吒家,给哪吒擦掉了饭粒,这才能回到床上安然躺下。结果却更睡不着了,因为他想起来哪吒左边的牙掉了一颗!
以后,恐怕姜子牙会成为“苛求完美”的代言人了,这也算是另一类的一战封神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