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通话02】思想的质感

【通话02】思想的质感

作者: 伯涵子弟 | 来源:发表于2018-08-26 17:55 被阅读227次

    8月25日早,与雷同学(会跳舞的瑜小姐)微信语音通话85分12秒,分别探讨了四大主题。

    一、追命六问;

    哲学中的“保安三问”,是独立个体追寻人生意义中,永远绕不开的问题。然而,本人每一次自问都以无果而终,许多时候都是徒添烦恼。直到有一次,遇见了约翰·列侬的两句名言。

    老师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说“快乐的人”,老师说我不懂问题,我告诉老师,是他不懂人生。

    诚如韩寒所说:“我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需要有足够智慧与无尽勇气。只有智慧,才能明白此生的心之所向;只有勇气,才可披荆斩棘,撑破尘世间的种种紧箍咒;

    此次与雷的谈话,三问被她拓展为“追命六问”。增加的3项如下:

    1.我为何要到去那儿去?

    这句话背后是对人生选择的慎重与反复思量。瞬息万变时代里,我们都犹如恒河中的沙子,渺小到以至于找不到自身的存在。为此我们不得不坚持学习,以期通过能寻得专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然而,也正是学习,让人们陷入了一种越学越焦虑的状态。尘世的纷杂烦乱,让学习本身都变成了一种焦虑。因为市面上的课程就盈篇满籍、浩如烟海。每每学习之时,总会有种时不我待,又有种学无涯的无力感。

    现在已经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出自己。然而,什么样的自己才是自己要的呢?这又是一个让人不得不,抓耳挠腮的问题。因为,“自己”始终在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取决于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

    然而,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见识所有的书、路、人。那么,如何选择呢?在每个当下,在有限的视野里,都值得仔细推敲与思索。所有的遇见,都将构成自身的一部分,犹如食物构成我们的身体,而精神食粮就塑造了看不见的灵魂。

    两个多月来,委婉拒绝了多个好友的课程邀请,不是因为课程不好,而仅仅是因为时间,因为自身的节奏。在没有吃透早先的知识点时,不再开始新的课程。

    买书也是如此,京东的购物车截止今日,已经有17本书,一直天人交战,只因为设立了以下的原则。

    不结束上一个课程,就不开始下一个;不看完储藏的三本书,就不允许买新书。 同样,聚会、链接人脉都是如此,不服务好现有的朋友,就少结交新朋友。

    在没有明白人生最终的去向时,至少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少地犯错误,脚踏实地做一些长期有用的事,能做的也是仅此而已。


    2.可不可行?

    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本人就是之一(不然,就很难解释各种“二八”现象的存在)。自信是好事,但盲目的自信就是狂妄。其实,现实中与理想中的自己,分别是天与地。

    自身的例子:Ulord的主节点申请,因为拖延,造成申请失败(事实上,很多事情只要赶早,就很容易成功,因为时间点本来就是十分重要的参照物)。

    再举例子:翻译的事情,总体进度不理想,这需要沉下心,自己先严格做到,再继而要求队友做到。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3.具体差距在哪?

    面对问题与目标,都需要进一步分解,如能分解到可以量化,那就成功了一半。分解完后,就该问问自己,解决问题的相应能力,自己可曾具备?

    雷百万举例:练习瑜伽的整个过程,她本人都亲自走过一遍。因此,别人出问题的地方,她才能轻易地觉察,也能轻松地指正。

    任何事情,远比看上去复杂得多。只有真正参与进去的人,才会发现许多问题千头万绪。实践、体会才能接近并了解“背后的真相”

    完成这个过程中,还少不了这句话。

    《菜根谭》有说: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搞科研如此、写文章如此,生活亦是如此。不经历非人一般的痛楚,难以涅槃重生。

    前段时间,看了小米《一团火》的创业纪录片,感受了小米这些年来的孜孜不倦与无怨无悔。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始终都是那小部分极度“反人性”的人。历史从来都不同的,但经常惊人地相似。


    二、见感思行,拓宽为节行思果

    欢喜的见感思行,在写作这事上确实有极大的妙用。雷百万,又将其拓展为“节行思果”。

    节:人生节点上的关键选择,决定整个人生的高度。

    一生有万念,而足定生平善恶者,数念而已;

    一生历万事,而足证终生功愆者,数事而已。

    行、思: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基于变化的情境与条件,反复调整策略与方案。

    果:过程的把控,结果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假设已经做到极致,结果还是失败,那也无憾了)

    三、学习的本质及偏见

    雷百万:对于学习,不能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要切身地去体会,并进行感受。而每一次的感受,也需要反复地斟酌,确认感受的正确与否,否则就容易陷入虚妄。这个主题的谈话,让我想起了,任何知识都有其边界,应时刻觉察以下一句话。

    一切的认知皆是障碍。识别障碍之处,便是识得边界。

    四、圆融

    雷百万:做一位充分圆融之人。

    本人观点:确实如此,以她的年纪,已经是我视野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有勇气,做自己;高自律,达目标。当然也和她多年广泛的阅读、写日记的习惯息息相关。反思:自己能做的是,争分夺秒地补读经典,结合自身经历,从经典中寻得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

    与创始人对标的概念(在个人认知里,就是寻找榜样,然后模仿、超越),她提及查理芒格、雷军。类似于27度的理念,找更接地气,或者能见着的活人。比如:核聚、梁晓玲等,深度链接、甚至成为上下级,竭尽全力地把对方的知识和体验,榨干;

    乔布斯的人生过程中,也是采用对标的方法。以苹果公司模仿施乐、宝丽来等等蓝本,他也人设了好多个榜样,比如爱德温·兰德、毕加索、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等。

    Good artist copy, Great artist steal.

    总结: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是,能高效地链接高手,互通有无。通过及时反馈,可以阶段性地复盘,达到“多元反思”并提升自我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话02】思想的质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yo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