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师对我说,她的这本书是有志于填补语文学科的空白,也就是解决语文学科教什么的问题,可以说志存高远。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有些腹诽的。对于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独特性,我认为,这是一种默会知识,基本不需要刻意记忆、系统学习。语文学习需要的是大量读写练习。当然,现在很多老师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致力于各类内容和目的的语文课程的开发,各种语言模型的探索,语文读写练习方式的开发,而且取得了很多成绩。不过,这不是丁老师这本书的领域。
这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意象篇:文本意思的形式》,将文本划分为两个部分,文章和文学,理性意象和感性意象分别属于两种文本形式。理性意象的要求是准确、科学、灵活和诗意,而感性意象就是文学作品,其意象通过融合、隐曲、联想、分解、联接和机变来完成。不过,这一部分的第三章《意象经营:生成文本内容的形式》,这一章标举的概念是“文本形式”,但其全文论述的都是文学,为什么呢?因为理性意象这个概念根本是匪夷所思的,不是所有的理都借助象来阐述的。
本书高举形式主义的大旗,言必称形式。语言的本质就是形式吗?并非如此,如果语言或者文字只有外在的形式,那么它就是一个空壳。当然作者会说,我强调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并不是只谈形式。不过,这本书致力于形式探索却是不争的事实,到最后脱离意味、意义来谈,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探索语言形式或许要探索文意的关系,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要根据表达目的、表达效果来选择一种最契合的形式,也就是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情境和对象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形式或者模式。语文能力不仅仅是取决于语言积累的多寡,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观察力、感悟力以及选择能力的强弱。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的背后,是思考。如果单纯追求模式和形式,恐怕会导致繁琐形式下,简单空洞地灌输语文知识,重复正确的废话,无法真正地提高语文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