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从何时开始流行,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1 旗袍源自深衣
有部分学者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其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国学大师章太炎亦认为:“昔诸葛亮造筒袖铠……满洲之服,其筒袖铠之绪也”将满族服饰的源头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蜀汉服饰。
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深衣是汉代以来的女性大礼服,朝服绛纱袍也是深衣制。唐代朝服、祭服的中衣为深衣。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在礼法慎重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深衣属于汉服的一种,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礼记·深衣》中明确记载了因家庭状况不同,制作深衣时所选择的缘边用料不同: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纹布料为衣缘。)具父母,衣纯以青(如果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为衣缘,又称青衿。注:古人青色以蓝草制靛蓝染成。)如孤子,衣纯以素。(如果是孤儿,以素色为衣缘。郑玄注:三十不称孤。)
2 旗袍体现女权
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汉族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穿“两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
张爱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3 旗袍并非旗装
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装是满族绵延至今的民族服饰。
而民国之时“旗袍”的称呼之所以最终会流行开,是因为整个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
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一般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
因此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所以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联想。
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着装如现代旗袍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4 旗袍不同汉服
旗袍虽然源自深衣,但又不同于沿袭了4000多年的汉服服制。
汉服又叫汉衣冠、华服等,是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常见宽衣大袖,线条流畅飘逸。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祛、袖、衿、衽、带、系。其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p.s:右衽(rèn)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原名伯循,1905年为报刊撰文署名“右任”。“右任”是“右衽”谐音。他取此名,体现了立志反清救国的决心。
右衽并非汉字文化圈独有,一些非汉字文化圈的民族,例如藏人、蒙古人、不丹人,在历史上以至流传至今的传统服装亦有交领右衽。
汉服之美,是一种规范的美。
5 旗袍的发展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五十年代,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作为黑白灰年代的色彩填充,人们对旗袍更加推崇与向往。
到了六、七十年代,旗袍遇冷,遭受致命一击。这一尘封便是二十载。文革之中,旗袍被当作“四旧”加以废弃。这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八、九十年代旗袍以其顽强之势奋起反抗,逐渐复苏。在国门大开之后,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旗袍最终走向了世界。
旗袍的美,是一种优雅而高贵的美。张爱玲曾经言到:就是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个人微信公众号:李拜天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