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刷到一条消息,说高校鼓励副教授以上职称老师考取普通话等级。看到这个消息,高兴大于忧虑。
高兴的是,大学终于想到让教授讲普通话了。二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最苦恼的就是老师的说话带口音,有听不清的,还有听不懂的。老师说话我听不懂,直接导致那个较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我学不太明白。当时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同学们都说普通话,而老师不呢?
对于从小在北方长大的我,从没听过方言,也不知道南北方的口音差异那么大,更没想过会因此听不懂课,真的很受打击。大学期间的高数都是低空飘过,也甚觉失败。
那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没有自选课一说,尤其是基础课,老师都是系里统一分配好,学生只能接受。听师哥师姐们说,那个高数老师特别严厉,每年会抓好多学生不及格重修,想来这中间应该也有信息不对称吧?!
学生根本没听懂,而老师又浑然不知,想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显然是不过关呀?那不重修怎么办?
如果那时让大家自己选老师上课,这样的老师会不会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呢?我想同学们如果有自己选择老师的机会,都会换个老师讲的听听,毕竟我要先知道老师说的啥,才知道自己明白不明白,才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估计老师怎么也想不到是语言的问题,只会从授课方法、内容讲解上找原因,显然这样解决不了大多数学生的普遍问题。
时过二十年,终于看到高校有了这样的意识,这是好事儿,首先体现了教学是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但从文化的角度讲,确实会让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会加速“方言”的消失速度。文化水平越高,离方言越远,方言存在和传播的基础越来越薄弱,本土文化的多元性受到更大威胁。
其实,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很多年轻的教授,即便不考普通话等级,语言也是过关的,政策对谁而言是“显而易见”。
年长一点的教授,现在去考普通话等级,确实有点为难。但鼓励不是强制,给老师留了一定的空间,是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老师意识到“发音”的重要性,要努力校正,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