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058字,阅读约需2分钟)
近日,班级教师趁着联考的间歇,小聚了一次。有位老师说起了学校一位生物老师带班的故事。这位生物老师曾经带两个班生物课,考试成绩一直以来都不理想——年级垫底。后来又接到出差的任务,而且时间还比较长,又没找到代课老师,只能让学生自习。令人没想到的是,下一次大考,这两个班的孩子的生物成绩却跃为年级前两名,不同学科的老师也都兴致勃勃的说起了类似的故事。
老师们讲着身边老师的故事,一位老教师总结道:老师要学会“偷懒”。这让我想到了在美国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即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的多少因采用的学习方式不同而呈金字塔形。
对照学习金字塔,不难发现,在我们大部分老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式,都是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被动学习,特别是“听讲”这种收获率最低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现代化”的教学中依然大行其道;只有极少数教师课堂上的学生采用一些更高效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效果在50%以上,如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既然,教师越费力的教学方式,对应的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教师越省力的教学方式,对应的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那么,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为什么不愿意“省力”却要费力不讨好呢?
其实,很多教师明白不应该越俎代庖的道理,却不会“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最后干脆包办思考、探索、体悟等过程性学习行为。
只有巧用师者匠心,才能真正偷懒省力。笔者从朱永新教授和佐藤学老师那里借来几个关键词:开发、倾听、串联、反刍,来说说师者匠心。
教师应该开发、设计、管理自己的学科课程,包括学生学习清单、时间安排、目标达成等。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完成。朱永新教授要求新教育的老师要有“教室里的课程”,“开发出尽可能卓越的课程,实现教师的完美,促进师生生命的自由舒展与成长”。
多倾听,少讲授,让课堂更洗练。佐藤学老师强调,“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洗练的课堂,教师应该“不断砥砺真正的东西,下决心剔除不必要的东西”。俯下身子倾听,让自己也成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一员,让孩子们在更高效的运用中学,在说中学,在做学。
串联、反刍,是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学生学习评价者的法宝。成熟的教师总能把一个学生的发言、学习成果和整个班级的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地有机串联起来。“反刍”,是教师巧妙地让学生重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并适时予以简短而有力的评价。
因此,“老师要学会偷懒”,重在“学会”二字,学会课程的开发、设计、管理,学会倾听,学会串联和反刍,我们也就学会了“偷懒”的匠心,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