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陷入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中。突如其来的痛苦。
也不那么痛苦,只是一直想哭。充斥着无力感的此刻,我却仍然在想我要不要说得有条理一点,我要是写得没有条理是不是意味着我是一个思维混乱的人。
所以真的如康德所言,人是难以获得自由的吧。总是把自己钉死在各种条条框框里面。
所以赚钱、社会认可、符合社会规范,才能够带给大多数人意义。
每一次无意义感的袭来,都伴有动力的丧失,
我需要有人理解,但好像沟通太难。所以我只想把桌上的陶瓷杯摔碎,把桌子推翻(有这样的冲动倒是第一次)。
我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想要得到关注,诸如活着不如死去云云。但并不是真实的想法。我知道意义感总会回归,我只是疑惑,应该如何保持生活的激情。
周围厉害的人,他们好像总是能够发现新的东西,想到新的办法,从而获得进步。今天在逻辑课上听到关于应试教育的内容,我想“创新”好像也是应试教育所没能带给我的东西。太过墨守成规、害怕创新,导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常有瓶颈,无法获得新的突破。
现在的问题也变成了想要的太多,能力却太少。一方面希望成为很厉害的老师,一方面却持续害怕高压的竞争。就像哭着让班长不要把自己写在运动会名单上的那个初夏,就像秋招最后放弃投简历放弃面试去爱德贴邮票的那个秋天。我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避免直接的竞争。在华为面试场,忐忑地走过了最激烈的辩论环节,在boss面环节却最终显露出了其实并不希望在华为的环境下工作的“真情”。但我却又不时悲伤,我那些去华为工作的朋友们,是否早已在能力、金钱的各个方面超过我了呢?
如果说对竞争的敬而远之是真实的,那么是否就应该顺理成章地咸鱼呢?
竞争和优秀又有没有必然存在的联系呢?好像把自己暴露在高压的环境中,取得了竞争的胜利,意味着优秀。那么又有没有其他的变优秀的方式呢。
再说到优秀,又是什么让我持续有着“我必须成为优秀的人”的想法。我为什么必须深度?为什么必须赚钱?为什么必须优秀?是从读书时候开始因为成绩好而形成了高高在上的习惯吗?是因为家庭不富裕带来的自卑吗?
Justice的教授说道,哲学就是把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拿出来深入地讨论。我想学哲学的人还真幸福。他们一定能想得挺清楚的吧。
我却重复地感到无力,反复地产生怀疑。
当我因没有获得新东西的时候,会开始焦虑。如果获得的东西并不与现实生活相关,学习就容易停滞下来。如果有人给予积极反馈,学习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
我好像完全没办法独立于环境的影响,就算有“意义感”也多是基于环境和他人的反馈。意识到自己的不自由,又是一件更加让人悲伤的事情。我是向来认为自由总比不自由好的。但这里就又多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自由比不自由更好呢?自由能够带来什么?
先放下这个问题,关于我受他人和环境影响非常大的这个特质。其实不也正是来自于我性格中渴望与人相处的部分吗,渴望社会公平,弱势群体有更好的上升通道(但我自身又在怀疑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渴望身边的人都有更加幸福的生活。那么所谓的我“被环境影响”,多少来自我内心渴望塑造这个世界,多少是因为我被外界影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