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离中融合
我们从一道透施万里的长城中,不仅看到了隔离,也看到了
不同文明之间的生存之道。
中国特殊的地理结构和气候特点,使得自古以来,形成了南
北不同的发展格局。在长城两边,温暖的南方以农业为主,而算
冷的北方则以奋牧业为主。南方具有相对发达的农业文明,而北
方则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农业文明需要稳定,所以厌恶战争。
而北方在马背上的民族烧勇善战,游牧生活的流动性很强,畜牧
业生产又具有单一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造成对南方农业的依
赖,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常常南下,有时并非出于扩
张的需要,倒是出于生活的需要。
中国自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以来,南方居民常常受到北方民族
的威胁,秦有验犹,汉有匈奴,唐有突厥、回丝,宋有契丹、女
真、蒙古等等,这些北方民族都曾屡屡南下,南北双方爆发了激
烈的冲突。在这种对抗中,南方的军队往往占劣势。北方游牧民
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组织性和机动性强,骑兵行程一日千
里,威胁着南方的生存。长城虽然不是万无一失的保护手段,但
毕竟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功效的护卫屏障。
一道高墙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实体隔离开来,限制了交流的自
由,古代中国人出关、人关的艰难,令人叹息。长城的隔离,确
实使南北文化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但是这样的人为阻隔,又给各自的文化发展保留了一定的生
间,将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降到了最低点。长城的修筑,削弱了
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区的威胁,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先
进的生产方式。同时,也逼迫北方民族改变自己掠夺性的方式,
发展自己的文明,为双方之间的文化交融奠定了基础。
没有长城,中国的历史将会重写,中国南北民族融合的进程
也会大受影响。孙中山说:“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
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
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我们不能不佩服孙中
山综观历史的伟大战略眼光。
中国历史上,曾形成过所谓长城经济带,尤其在长城的数十
个关口中,形成了南北双方“往来长城下”的格局。虽然交流双
方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长城作为一种新的地理因素,重新规定
了人们行为的位置,进而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在很长时间里,长城两边的农、牧两大经济体互相依存,长城之内的农业经济需
要长城之外的畜牧业和药业的补充,而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对农
业经济的依存则更深,长城成了农、牧经济的汇聚线。长城的存
在造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