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孩问我:“25岁了还没有合适的对象,挺着急的。”
我问:“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要有感觉就可以了,我不需要他长得很帅或者家里很有钱,只要他对我好,两个人有感觉就可以了,为什么喜欢我的人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我有感觉的人又不喜欢我呢,哎呀,真是烦,怎么办呢?”
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呀?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才会让两情相悦,走到一起建立婚姻关系呢?这种感觉或许就是我们称之为叫“爱情”的东西。
一直以来,我们相信爱情与婚姻是相伴相随,缺一不可的,如果没有爱,怎么会有婚姻,和不爱的人在一起,又如何会产生所谓有爱情?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一直以来误解了爱情,书中有一段内容,摘录如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爱情和婚姻的由来。
以下内容选自《亲密关系》作者:罗兰 米勒
现代人普遍认为配偶应该彼此相爱,有爱的婚姻才会更持久,事实上,古往今来,不同的文化对爱情和婚姻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古希腊时期,痴恋某个人会被视为疯狂,而且婚姻和家庭生活没有一点关系,相反古希腊人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甚至可以表现为两位男性之间不带情欲色彩的暗语。
古埃及具有王室血统的人,通常与他们的同族朋友结交盟友和建立血缘纽带,丈夫和妻子应该成为朋友,和睦相处,幸福和肉体的享乐都不是婚姻生活的内容,男女在一起的目的大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生养下一代。
在12世纪的欧洲,异性之间的爱情,是关于宫廷爱情的美称,有着更为积极的内涵,公平的爱情需要骑士们把爱情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孜孜以求的献身于贵妇人,这种爱非常的理想化,非常的优雅,至少在理论上与力必多无关。
在中世纪没有人指望婚姻浪漫,相反,婚姻与政治和财产有关,是非常严肃的主题,对异性产生强烈欲望被人们视为通往地狱的险恶之门,即使在夫妻之间也不能容忍。
随后的500年,人们开始认为充满激情的爱情也是值得拥有的,但这种爱常常注定要失败,要么情侣双方受到阻挠而不能结合在一起,要么在两人的爱情实现之前。一方或者双方死亡。
一直到17和18世纪,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才相信浪漫的激情,偶尔也会有幸福的结局,然而当事人并不普遍认为夫妻之间应该拥有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婚姻。
即使在今天,也只有局部地区的人确信爱情应该与婚姻联系在一起,不过现在的你可能会认为爱情和婚姻相伴相随,缺一不可。
为什么你的观念会与过去的许多人看法不同?为什么北美人对因爱而婚这个观念的接纳和热衷最为彻底?
这也许是因为美国个人主义的盛行和经济大繁荣,以及没有种姓制度或者家族控制,个体应该根据情感的依恋来选择婚配的对象,美国人对这一择偶观念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远胜于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
现在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应该离开父母,去自由的恋爱,要自主的决定和谁在一起,并且会把恋人带回家与父母碰面,这样的恋爱婚姻观,许多地方的人现在仍然认为这是一种荒谬至极的婚恋观点。
曾经有一位女士,和恋人结婚不久,她发现对爱人强烈的那种爱恋渐渐减弱了,因此,她非常苦闷。当初追求的爱情,怎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这位女士当初对爱人的迷恋到底是不是爱情?
欢迎各位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