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生活给出的答案,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

读书|生活给出的答案,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

作者: 柳二白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15:00 被阅读0次
    ——读《那不勒斯四部曲》

    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励志故事,我只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这是一个相互对照的人生。埃莱娜和莉拉从小一块儿长大,生活背景无差异,几乎都是在生活线上挣扎。上学是她们人生的第一个分叉点,埃莱娜选择了继续学习,莉拉小学毕业后就没再上学。从这个交叉点起,两人的人生道路相距就越来越远。如果你以为,埃莱娜从此平步青云、衣食无忧,莉拉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那你就错了,作者没想把这个故事写成这么大而划一,变得简单且单纯。如果这样,作者肯定是三流的作家。

    作者描述了两人从童年到老年的生活,笔法细致到几乎是拿着放大镜描摹,近到可以听到主人公的呼吸,可以感觉到生活发出的低吼。有许多次,几乎忘了这是一本小说,像是看一部记录片,影像真实地在眼前闪动;在阅读过程里,忽略了作者的国别、年龄、故事发生的年代,以为这就是我身边的生活。

    在这部系列作品里,作者着重探讨了三重关系:我与我、我与女友、我与亲人。

    [if !supportLists]1、[endif]“我”与我

    尽管有许多人把这部作品看作是自传,或者有自传的影子,但作者对“我”思毫没留余地,自我剖析的犀利和毒辣令人胆颤心惊。某些一闪而过的阴暗心理,我们自己都不曾觉察,或者没留意,但作者捕捉到了,把其写出来,当文字展现在纸上时,是那么令人不可回首。年轻时和中年时的莉拉光茫四射,这多多少少给埃莱娜了压力,埃莱娜希望莉拉“死去”,从生活里消失。近乎幼稚、残暴的愿望,真实地再现了埃莱娜的想法,这样直面内心,近乎一丝不挂地表露心迹,并不是每个写作者都能做到。

    “我”有时也是矛盾的。埃莱娜通过向生活抵抗终于换来了读书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读了大学的埃莱娜,似乎终于可以看到一点生活的光亮,一切都在好转。她也终于可以摆脱困境的家庭,开始独立的新生活。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并没有给埃莱娜太多惊喜,她与一个家世好、学问好的中庸男子结了婚,生活就这样波澜不惊地继续下去。如果童年、少年时的埃莱娜知道以后的自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肯定要露出羡慕目光。但当这一切真实地发生时,埃莱娜很快就有点厌倦了。她毅然地抛弃了安稳的生活,要追求更灸热的感情。

    其实她期待的感情也仅是一团火焰,燃烧过后是灰烬。吉诺并没有给她更好更安稳的生活,甚至连承诺都没有给她。后来埃莱娜带着三个同母异父的女儿,重又回到那不勒斯。

    她曾努力地想逃离这里,最后还是回到了这里。人生在画着不同的圆圈,走了许久又回到起点。

    埃莱娜的游离与矛盾,并没有让生活更有秩序,她不知道怎样找到生活的出口,不顾一切地扎入到一团乱麻的生活里,让生活更加混乱。

    她很少有主见,都被推着走,她上学,老师的坚持大于她的;她与彼得罗结婚,彼得罗更主动;她表现最主动的是她逃离婚姻,但只有这一次她错得最为彻底;她与尼诺生活在一起,甚至都没有弄清楚吉诺是否会和他的妻子离婚。她还在海边失去了自己的处女之身,把自己委托给了年长她许多的老男人。她有时浑噩,并不清晰自己想要什么。

    但她也坚韧。家庭条件的恶劣,她的求学之路充满险阻,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再次回到那不靳斯,要独自养育三个孩子,她仍坚持了下来。尽管遇到创作的困扰,她还是写出了许多部作品。

    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我们一面表现出让人欣赏的的一面,一面又把那个美好的自己隐藏起来,表现得躁动和疯狂。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评判,可能就连自己都不能给一个正确的评价。人生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险滩、暗流、曲折、平顺,都会经历,只有在经历的那刻认真地对待,才不会辜负人生的风景。

    埃莱娜对于自己的选择,她从不抱怨,她又是修正极快、自救能力极强的人,每走一个弯路,她都能好像不太费力气又走回原路。人生很长,人生又很快,到了老年,她洒脱,但也有执着;她成功,但同时也失败;她是一位母亲,养育了三个女儿,但女儿与她并不亲密。人生没有大团圆结局,每个人的人生可能都是从无奈到无奈。

    [if !supportLists]2、[endif]我与女友

    莉拉无疑是埃莱娜最重要的贯穿一生的朋友,两人紧密得像联体姐妹,从童年、少年再到青年、老年,两人几乎都紧密相依,互为彼此,两人都深入地融合到对方的生活里,这种亲密的融合,也给两人带来了困扰。困扰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烟消云散,曾以为,人越有年龄,就越豁达,其实有时完全相反。

    我身边也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我们曾那么熟悉,那么深入地融入到对方的生活中。但当年龄渐长,人生观与价值观却产生了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不是渭径分明的态度,是那种言语和思想的不合拍,我说的,对方可能不认同,对方说的,我也无法赞同。我现在也怕与这样的朋友碰面,我再没有耐心听他们讲那些关于购房欠款的事,当人把一生的所得全部压在几套房子上,而自己却一直抱怨不停,人生的意义就只变成了房子时,人生多么苍白无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不赞同不代表我可以干涉他的人生。

    埃莱娜和莉拉同样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里碰撞着。壮年的一段时期,两人成了邻居,分别住在楼上与楼下。地理位置的亲密,并没有让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没有距离的阻隔,更让两人摩擦不断。她们都在拿着放大镜观望对方的生活,这不光不能隐藏生活上的污点,还把其放大到触目惊心。

    莉拉注定要不走寻常路,从小学开始,她的聪明才智几乎要撑破了她的脑袋,不管做什么,她总能轻而易举地做出成绩。她辍学,跟父亲学做鞋,她没费力气就设计了一双鞋,并且销路很好;她后来学习程序设计,照样能做得很出色。她像是漫不经心,手到擒来地轻易地学会一样东西,并且能做得很好。这让埃莱娜羡慕、嫉妒,还有一点“恨”,她一度希望莉拉死去,莉拉太过闪耀。

    拥有一位天才女友,这好像并不得一件太值得骄傲的事,因为她太过光茫四射,在她的光茫下,让身边的你显得黯淡无光。

    埃莱娜与莉拉若即若离,两人如果太过亲密,就要被对方的刺扎痛,如果离得太远,就会想念,然而刚刚好的距离,并不那么容易找到。书里有许多段落描述了埃莱娜眼里的莉拉,但莉拉眼中的埃莱娜是什么样呢?无从得知,这也是埃莱娜想问的。莉拉是一个把自己包裹得很紧的人,她很少倾诉,也不太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她有时会发狂,但发狂的理由只有她自己知道。有许多人都说莉拉很“坏”,就连埃莱娜有时也觉得莉拉“坏”,莉拉究竟“坏”在哪里呢?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这也成为书里的一个迷团。

    晚年的莉拉更加偏执和狂热,她更加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更加疯狂。为两人友谊画上句号的是童年时两人抛到地下室里的布娃娃,当时找不到的两个布娃娃几十后出现在埃莱娜的邮箱里,像是宣告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

    这本书暴露了友谊的真相,不管什么样的友情,没有人能阻止你的生活,也没有人能彻底干扰你的生活,更没有人毁掉你的生活。你可以选择亲近一些人、远离一些人、爱一些人、恨一些人、与一些人见面、与一些人至此不见。

    [if !supportLists]3、[endif]我与亲人

    埃莱娜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像许多贫苦的家庭一样,家里孩子多,只能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生活,母亲没有工作,经济的局促让埃莱娜的求学之路变得格外艰辛。有好几次,父母都不想让她再读书,要不是她成绩突出、老师坚持,她早就辍学在家。生活的艰辛可能也磨砺掉了一些亲情,让情感变得粗糙。

    埃莱娜一直对母亲的跛脚耿耿于怀,在青少年时期,她甚至有些厌恶母亲,她想更快地逃离家庭。但到了壮年以后,埃莱娜才渐渐与母亲合解,这种合解是她的自我解脱,母亲的跛脚不再是母亲身上的缺憾,成了母亲的一个标志,她甚至把母亲送给她的镯子带在身边,甚至有意保留生产后的跛脚症状。与母亲的关系,从疏离再到亲密,埃莱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她渐渐与自己合解,正视自己的出身,正视父母的普通平常。

    相较于母亲,父亲好像更支持埃莱娜学习读书,但书中对父亲的着墨不多,母亲去逝后,作者很少再写到埃莱娜的原生家庭,母亲的离开像是一个句号。在儿女心目中,母亲的地位无人可取代,母亲的离开意味着与原生家庭的脱离。

    埃莱娜并没有像一名“凤凰女”那样,把原生家庭背在身上,负重前行。她任性选择自己的生活,倒是她的妹妹承担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埃莱娜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她更多顾及的是自己的感受,她爱尼诺,不顾母亲的反对离开彼得罗,离开彼得罗意味着她要失去一定的生活保障,她坚持自己认定的选择,家庭不会成为她选择的牵绊。

    但疏离会遗传的。当埃莱娜成为母亲、外祖母的时候,两个大女儿并没有与她更为亲热,相反,她们与父亲彼得罗的关系更为亲密。情感的热络需要培养和积累,埃莱娜更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家人,她并没有投注那么多的热情,投入少,得到的自然也少。

    故事的结束有点出人意料,没有一个真正的结尾,最终埃莱娜仍在生活的洪流里奔走、埃莱娜隐身到生活里,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从没有过高潮,也不是一直平顺,但总要过下去,这就是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生活给出的答案,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nhuqtx.html